3Z中文网

3Z中文网>功过汉武帝百度 > 二征大宛 一场代价惨重的胜利(第1页)

二征大宛 一场代价惨重的胜利(第1页)

二征大宛:一场代价惨重的胜利

李广利和赵破奴接连遭遇惨败的消息传回长安后,满朝文武大为震惊。自今上刘彻即位以来,汉朝似乎还从未在军事上遭受如此重大的挫折、蒙受如此巨大的耻辱!

接下来该怎么办?

两线作战肯定是不行了,汉朝只能集中力量对付一个敌人,才有转败为胜的可能。对此,公卿百官大多认为,应该命李广利罢兵,放弃对大宛的征伐,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匈奴。毕竟,匈奴才是汉朝的宿敌和心腹大患。至于大宛,不过是个跳梁小丑,日后再收拾也不迟。

可武帝的想法却与群臣截然相反。

在他看来,堂堂大汉帝国,若是连大宛这么一个蕞尔小国都打不下来,那么其他西域国家必定会轻视大汉。其结果,不但得不到汗血宝马,而且大夏、乌孙、轮台(今新疆自治区轮台县)等国今后也都不会把汉使放在眼里,汉朝将成为天下万邦的笑柄。

这如何能忍?!

为了统一思想、排除杂音,刘彻旋即把力主放弃西征的朝臣邓光等人打入了大牢。随后,刘彻下令进行全国总动员,一边延续之前的做法,大批赦免监狱囚犯,并招募天下郡国“恶少年”,全部编入远征军;一边从各处边塞征调骑兵部队。大约花了一年时间,陆续集结到敦煌的西征大军达到了六万人,而自愿从军的还不算。

远征军下设五十多名校

尉,相当于五十多个团级作战单位。

后勤方面,刘彻也不惜血本,一共调集了十万头牛、三万匹马,另有驴和骆驼数万匹(头);此外如粮秣、兵器及各项补给也十分充足。

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动员,必然给各级官府和天下百姓增加了极大的负担。其烦扰纷乱的情形,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天下骚动”。

稍后,刘彻得到情报,称大宛国首都贵山城的城中没有水井,饮用水都要到城外的河流汲取。针对大宛的这一软肋,刘彻又专门调派了一批水利工程人员,命他们随军出征,主要任务就是将河流改道,从而切断贵山城的水源,将大宛的君臣百姓困死城中。

另外,刘彻还另行委派了两名养马专家,称为“执马校尉”和“驱马校尉”,专门负责攻克大宛后为朝廷选取优良的汗血马。

六万多人的大军刚刚集结完毕,刘彻仍然觉得兵力不够,于是挖空心思地发布了一道特殊的征兵令。这道命令专门针对“七科”之人。所谓七科,指的是七种身份低贱的人,包括犯过罪的小吏、流民、赘婿、商人,以及曾经当过赘婿或商人的,还有父母、祖父母当过赘婿或商人的。

古人的社会歧视,今天看来十分匪夷所思,可在当时却是天经地义的。这七种人,大致都属于“贱民”;朝廷需要人去当炮灰的时候,他们

自然冲锋在前。更可怜的是,这些人去当兵打仗还不能吃国家粮,只能自备干粮。

为了防备匈奴趁机南下,刘彻又大举征调了十八万边防军,一部分进驻酒泉、张掖以北,一部分驻扎在居延(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休屠(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一带。

做完这一切,刘彻才给李广利下达了二征大宛的命令。

太初三年夏,大军浩浩荡荡地从敦煌出发。如果说,第一次西征李广利率领的是一支杂牌军;那么这一次,他麾下的这支大军无疑更加驳杂,属于一锅乱炖的“大杂烩”。

尽管其战斗力跟上次一样可疑,可盛大的军容还是颇能唬人的。西域沿途那些小国,上次不约而同给李广利吃了闭门羹,这回的态度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纷纷打开城门,殷勤地给汉军提供饮食。

唯一一个不识时务的小国,就是轮台,仍旧跟上次一样城门紧闭。汉军前锋怒而攻城,打了几天,没打下来;直到李广利的主力抵达,才将其攻克。李广利随即下令屠城,男女老少一个不留。

虽然屠城之举颇为残忍,却有效震慑了接下来的其他国家,所以后面的行军就顺利多了。很快,李广利大军便推进到了大宛边境。汉军仅先遣部队便有三万人,立刻对大宛的边境城池发起进攻。大宛军队出城迎战,却被汉军的漫天箭雨射杀了大半,慌忙逃回城中

固守。

李广利也不恋战,旋即绕过这座边城,率大军直扑大宛的边境重镇郁成城,即郁成王的本部。

起初,李广利打算强攻这座坚城,却又担心万一久攻不下,会生变数。旋即改变主意,只留部将王申生率一千余人,在此监视郁成王动向,自己则率大军绕过郁成城,直取大宛首都贵山城。

上次之所以不敢绕道而行,是因为兵力薄弱,容易被敌军前后包抄、围而歼之。而这回,汉军兵卒众多,即便被围,也足以分兵抵御,所以毫无压力。

事实证明,李广利的这次决策是对的。

大军兵临贵山城下后,李广利便按照事先拟订的计划,命随军工程人员将城外的河流改道,切断了城中的水源。之后,大军开始围攻贵山城。

大宛守军也很顽强,一直在奋力抵抗。汉军连攻了四十多日,这座都城依旧岿然不动。不过,缺水的问题最终还是摆在了大宛军民的面前——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困守,城中的储备水已经消耗殆尽,再硬撑下去,不光士兵们打不了仗,城中居民不分贵贱全都会渴死。

大难临头之际,就是离心离德之时。大宛城中的达官贵人们绝不愿意拿着全家老少的性命陪国王玉碎,于是暗中开了个碰头会,然后一致认为:“就因为国王把汗血马藏了起来,并杀害汉使,才落到今天这步田地。而今之计,只有干掉国王、献出宝马,才

能让汉军解除围困;即便围仍不解,到时候再力战而死,也为时不晚。”

众人计议一定,随即联手发动政变,攻入王宫,斩杀了大宛国王毋寡。

恰在此时,贵山的外城也被汉军攻陷了,大宛贵族出身的勇将煎靡被俘。达官贵人们一片慌乱,赶紧派代表提着国王毋寡的人头来见李广利,向汉军求和。

之所以是求和,而不是直接投降,原因在于此时的大宛仍有跟汉军谈判的筹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