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大赢家内容 > 第3章(第1页)

第3章(第1页)

许德明从河源到深圳,可能比梁万羽还低。三年时间,许德明拖家带口挺进深圳,现在都可以在深圳买房了。给梁万羽三年时间,他才24岁。如果那时候他就可以在上海买房……

虽然大学还不错,毕业后也如愿谋得一份工作,但像梁万羽这样毫无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的年轻人,要在上海立足那可真就是“来日方长”。梁万羽一百五十多元的月收入接近上海的平均水平,能买一个全球牌九波段袖珍收音机。报纸上广告最多的冰箱、彩电,时髦的bp机,动不动就是两三千。常德路那边,上海华侨房地产经营公司的商品房大概是每平米2000元,他不吃不喝攒一年差不多能买一平米。这么算买房得是个百年大计。

作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哥哥姐姐家盖楼、孩子读书,父母看病,任何堪称大宗的消费,家里人都巴望着梁万羽。靠工资覆盖这些清单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乘着股票这阵风,可能还有点盼头。

梁万羽坐在办公室走神。才上了几个月班,他已经有些浮躁了。

一阵电话铃声打断了他的遐想。大学室友严浩来电,要梁万羽晚上到淮海中路聚餐,庆祝宿舍老大马文化升级做父亲。虽然毕业后都留在了上海——这在当年是小概率事件,但好几个月了,四个人一次也没聚上。这是个绝佳的理由。为了不耽误马文化做奶爸,聚会地点就选在他办公室附近。

股票这阵风会是昙花一现,还是会开启一个崭新的世界?梁万羽一路上都在琢磨。他下班早早就挤公交车赶往淮海中路,在研究所门口等了十多分钟马文化才出来。还是那个富态的马大哥,不过一脸疲态。马文化大学时就有点胖,一米七出头的个子,体重一百七。

“好久不见了万羽。深圳出差顺利吗?”马文化拍着梁万羽的胳膊,打量着这位小兄弟。

“学习嘛,就是听听课,到处转转。不过我见到一个人,还挺有意思的。恭喜你啊马大哥。”梁万羽掏出一个红包塞给马文化,“我实在不知道该给小朋友买什么礼物,就请你回头代劳一下吧。”

“哎呀,万羽有心。”

“马大哥!万羽!”严浩到了。

“严浩来啦。好久不见。”马文化赶紧招呼。

“这是我们《浦江日报》的新科记者,上海滩后起之秀。”梁万羽打趣道。

“行了吧万羽,我一天天尽打杂。社会新闻部、经济新闻部、夜班编辑部,到处轮岗,前几天开始跑浦东的新闻。你们怎么样,都好吗?”

“马马虎虎吧。”马文化远远就看见宋旭东,“好嘛,前后脚,旭东也到了。走走走,咱别在这门口站着了。”他们就近找了一家国营饭店,迫不及待分享起各自的工作初体验。

大学分配宿舍时,四个人都算各自系里的多余人,凑到了华旦大学男生宿舍6栋618。马文化是历史系研究生,另外三个都是本科新生,梁万羽阴差阳错学的管理,严浩学新闻,宋旭东学经济。严浩和宋旭东都是上海本地人。严浩老家在松江,大学期间才搬到徐汇区。宋旭东在虹口长大。

可能是身材原因,又年长几岁,梁万羽觉得马文化坐在哪儿都像个刚履职的辅导员,至少也是个学生会干部。但这个干部待梁万羽如亲兄弟。工作很多年后梁万羽都留着马文化大学时送他的羊毛衫,穿在身上肥肥大大,腰上还有点漏风。

严浩一头长发,活泼开朗,经常是活跃气氛的那个人。在那个诗歌很受欢迎的年代,严浩兜里经常揣着一本诗集。宋旭东比较安静,是四个人里面书卷气最重的。他总是最后一个发言,简洁却不乏洞见,有超越年龄的成熟,有些时候看起来略显忧郁。

毕业后,四个人进了四个不同的行业。梁万羽进了银行系统。宋旭东进了国企华变电能。严浩去了《浦江日报》。马文化到了一家研究机构。

四人落座,照例点了红烧肉、辣炒花蛤、白斩鸡、油爆虾。红烧肉是梁万羽的最爱。他老是抱怨上海人把红烧肉做得太甜,但每次他都要点。宋旭东一脸神秘地打开挎包,取出一瓶茅台酒。“不准嫌弃哈,虽然开过了,但是还有大半瓶呢。”

不过梁万羽今晚的兴致不在吃上。茅台一倒上他就眉飞色舞地讲起许德明的故事来。

“炒股其实不算什么新闻,你们也经常看到。我们公司证券部的柜台也经常可以看到那些人排着长队。我也从来没觉得这些东西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就我那点工资,随便一张股票我都买不起。”梁万羽说。

“股票,那都是有钱人玩的。”马文化插话。

“投资理财,第一步得先有资和财。”严浩嘴快,顿了一下马上改口道:“不过股票这东西现在还不明朗,政府努力在推,但都是小马过河。等他们先探探路不迟。”

“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态度吧。我也一样。不过当我看到那位设计师从公文包里掏出那个巴掌大的笔记本时,还是很震惊。我相信在炒股队伍里面,他也不算有钱人。但是他功课做得很早,而且做得很细。还有就是,他居然每个月拿到工资就跑去买股票,我不知道他的信心哪里来的。他说那是对深圳的信心。要这么说,难道我们对上海的信心就差了吗?”梁万羽难掩激动。

“哎哟我说万羽啊万羽,说你什么好!不老老实实上你的班,去一趟深圳回来心就野了?”马文化敲敲筷子打断道,“你以为现在找份工作很容易是吧?整天胡思乱想!”

马文化有些生气。“你现在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着什么急啊?饭要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股票,那不是你我能碰的。”马文化这个“你我”,可能包括在座四位,但更确切地说他指的就是梁万羽和自己。他知道梁万羽的家庭条件,知道一份稳定的工作对梁万羽来说有多重要。马文化自己就更不用说。从苏北小镇苦读出来,结婚生子,在上海的小弄堂跟岳父岳母挤在一起。有什么事,比如想买个房、想换个工作,老家是肯定指望不上的。岳父母这头,他不想依赖更多了。所有的东西都不会白给,只是付出的代价不一样。

“我现在跟你们讨论的是趋势,不是我要炒股。”梁万羽说,“我以前也觉得股票不是你我能碰的。”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马文化呛声道,把“知”字拖得老长。

“要说趋势,就是浦东开发势在必行。”严浩接过话茬,“只是开发什么时候能成气候,这个没人能知道。”他最近开始跑浦东的新闻,每天报完到从公平路码头坐船到烂泥渡,骑个自行车在浦东转悠。报纸上关于浦东的规划很多,这个工业区,那个技术开发区。但是现场和规划的差距还很大。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一片农田和滩涂上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新区。

严浩深信浦东开发的势头已经起来,虽然他的证据大多来自报纸。严浩说,8月份农业银行宣布在浦东开设分行,国内几大行很快就会跟进。前一阵法国巴黎银行也正式向政府递交了在浦东开设分行的书面申请。万丈高楼平地起,缺的就是资金,金融机构的入驻,意味着资金很快会聚集。

“黄浦江边有个烂泥渡,烂泥路边有个烂泥渡镇,行人路过,没有好衣裤。”马文化背起这首民谣,“现在谈浦东是不是早了点?你晚上到黄浦江边看看对面那黑黢黢的一片。先把过江的问题解决了吧。”

“搭桥铺路嘛,肯定会有的。另外,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备已经有了眉目,开市时间大致定到12月。这都是为开发浦东开路。听说就在浦江饭店。”

“浦江饭店,那跟浦东有啥关系?”马文化不以为然。

“搞交易所,这是开发、开放浦东,改善上海投资环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重要措施。你们都不看报纸吗?”严浩对时政新闻熟得不能再熟,“饭要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不是吗?你总不能让大家每天都坐船去浦东炒股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