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功过汉武帝百度 > 都是宝马惹的祸 李广利西征(第1页)

都是宝马惹的祸 李广利西征(第1页)

都是“宝马”惹的祸:李广利西征

元封五年夏,也就是武帝刘彻南巡回京不久,一代名将卫青与世长辞。

卫青生于哪一年,史书无载;所以,他享年几何,我们也不得而知。大致推断,他应该比武帝小几岁,终年可能将近五十。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状似寘颜山(匈奴境内名山)的陵墓,以铭记他抗击匈奴的赫赫功勋。卫青的陵墓就在武帝的茂陵和霍去病的陵墓边上,三墓相连,无声地向后世述说着君臣三人抗击外敌、开疆拓土的英雄传奇和历史功绩。

同年,武帝刘彻鉴于帝国的疆域在这些年的征战中得到了极大拓展,郡的数目也增加了不少,为便于管辖,遂在“郡”一级的行政区划上,又增设了“州”,将整个帝国划分为十三个州,分别是:

冀州(今河北中部、南部)、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并州(今山西)、兖州(今山东西部)、徐州(今江苏北部)、青州(今山东东部)、扬州(今安徽中部及江南地区)、荆州(今湖北、湖南)、豫州(今河南)、益州(今四川、云南)、凉州(今甘肃)、交趾(今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北部)、朔方(今黄河河套地区)。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十三个州并非行政区,而只是监察区。中央向每个州派出一名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各郡。刺史只有监察权,没有行政权;官秩也较

低,只有六百石。这一制度大致延续到了东汉末年;至汉灵帝时期,朝廷才开始选派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才演变成了行政区;各州或置刺史,或置州牧,成了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卫青的去世犹如一道分水岭,凸显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武帝刘彻的前半生,朝堂上人才济济,可谓“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因而被后来的班固誉为“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可时至今日,当年的那些帝国精英或在征战中捐躯,或因武帝的滥杀而死于非命,或是自然死亡,已经凋零殆尽。

正所谓“天下以智力相雄长”,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一切发展,都是以人才为前提的发展。没有了人才,一切都谈不上。

为此,武帝刘彻不得不在时隔多年后,再度颁发一道求贤诏,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汉书·武帝纪》)

大意为,要建立非同寻常的功业,必须依靠非同寻常的人才。有的马会在奔跑时踢人,却能远行千里;有的人会被世俗讥讽,却能建立功名。这些不受驾驭的马和放纵不羁的人,并非不可造就,关键在于如何驾驭。朕命令,各

州郡要察举官员和百姓中那些有杰出才干和特殊能力的人,可以让他们担任将、相或出使远方的使节。

诏书很快就发到了天下的各个州郡,然而应者寥寥。

彼一时,此一时也。想当年,刘彻的求贤诏一发,天下应者云集,人才纷至沓来——然而这样的盛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究其原因,说是“气数”“国运”也好,说是武帝滥杀给天下人造成了“恐惧症”也罢,总之,诏书发出后好几年,也未见一个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更别提要像卫青、霍去病他们那样建功立业了。

不知道在这样的时刻,武帝刘彻会不会想起当年汲黯劝他不要滥杀大臣的情景。当初的刘彻曾经自信满满地说:“世上从不缺少人才,只怕发现不了人才。若善于发掘,何患无人?”可事到如今,大汉帝国确实已经面临人才匮乏、后继无人的窘境。

说难听点儿,就算人才是春天里拼命生长的韭菜,能够一茬接一茬地往外冒,可也架不住武帝刘彻这把大镰刀的疯狂收割啊!

有一个例子,很典型地说明了武帝滥杀给大臣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心理阴影。

那是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春,时任丞相的石庆病故,丞相一职出缺。武帝刘彻的目光在满朝文武中扫来扫去,最后落在了太仆公孙贺身上。

公孙贺是卫青的姐夫,早在景帝年间便已入仕,后来多次跟随卫青北

征匈奴,立下不少战功,算是眼下朝廷中硕果仅存的少数元老之一了。武帝觉得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随即封公孙贺为葛绎侯,并拜他为相。

作为百僚之首,丞相之位无疑是一个人仕途生涯的巅峰,绝对是所有为官之人梦寐以求的。然而此刻,接到任命诏书的公孙贺非但没有半点儿荣耀之感和喜悦之情,反倒充满了担忧和恐惧。

原因很简单——大汉帝国的丞相早就成了一份高危职业。

自从公孙弘之后,历任丞相多数死于非命(表面是畏罪自杀,其实都是受武帝所迫),像石庆这种寿终正寝的纯属个别现象。而且,石庆为人十分谨小慎微,从不敢对天子有丝毫拂逆——可在任期间,还是多次遭到过武帝的训斥。他最后能得以善终,实属幸运。

公孙贺可不敢指望自己能有这份幸运。在他看来,这份委任状无异于一道死刑判决书,所以打定主意绝不接受。在之后的任命仪式上,公孙贺愣是“顿首涕泣不肯起”(《资治通鉴·汉纪十三》),就是趴在地上拼命磕头,一把鼻涕一把泪,说什么也不肯当这个倒霉丞相。

没想到我老刘家的乌纱帽竟然这么不招人待见!

武帝刘彻既尴尬又恼怒,却又不便发作,只好阴沉着脸拂袖而去。

这下轮到公孙贺尴尬了。他跪在地上,走也不是留也不是,痛苦得要死。最后,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

,公孙贺还是万般无奈地接受了任命。

走出皇宫的那一刻,公孙贺忍不住仰天长叹,道:“我从是殆矣!”(《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从今往后,我算是完蛋了!

果不其然,十二年后,这句话便一语成谶——公孙贺受“巫蛊之祸”牵连,与儿子双双死于狱中,整个家族也惨遭诛灭。

太初元年秋,汉帝国与大宛之间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外交纠纷。这起纠纷,最终导致两国爆发了一场大战。

纠纷的起因,源于大宛国的特产——汗血宝马。

武帝爱马,尤其钟爱产自大宛的汗血马。多年前,大宛与汉朝建交时,曾进献过一批汗血马。可武帝觉得远远不够,一直希望通过互赠的方式获得更多汗血马。

这一年,出使西域的使节回国后,对武帝称:大宛有很多汗血马,却都藏匿在贰师城(大宛都城贵山城南四十公里处),不让汉朝知道。

武帝一听,觉得这无非是一种“奇货可居”的手段,想借此抬高汗血马的身价罢了。没关系,大汉有的是钱,我们出得起。随后,武帝便派遣了一个使团,携带黄金一千斤,另外又用黄金铸造了一尊汗血马雕像,前往大宛,准备与其交换。

在武帝看来,他这么做已经很有诚意了,相信大宛没有理由拒绝。

然而这回,他打错了算盘——大宛压根儿不想用他们宝贵的汗血马去换大汉的金子,金子再多也不行。

当然,大宛君臣并非脑袋一拍就做了决定,而是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经过讨论,他们一致认为:汉朝与大宛相距遥远,中间又隔着盐泽戈壁,且北有匈奴,南乏水草,汉使屡屡困于中途;往往一支使团有几百号人,却因缺水少食,动辄死亡过半。就算汉朝要派大军前来讨伐,又能奈我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