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蛊毒是真实存在的吗 > 第19章妖僧祸国(第2页)

第19章妖僧祸国(第2页)

由于宋徽宗此前并无陵寝,南返的三车灵柩便被停奉于孟太后陵墓的西北侧。考虑到古之帝王皆有陵号,而南宋臣民又从未放弃过收复失地之念,所以宋高宗决定让宋徽宗的陵寝继续以“攒宫”之名存世,只在攒宫之前加以陵号,即永祐陵攒宫。

03

诚如宋代学者吕中所言,宋高宗投降金国的恶果,一是让北方的旧宋人丧失对南宋的归附感,二是使南宋官僚、士大夫丧失复国的斗志,甘于平和。自绍兴和议签订后,宋高宗那颗摇摆之心就彻底安定了下来。南宋王朝实质上定都临安,开启了此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偏安岁月。

尽管宋高宗贪生怕死、畏金如虎,但从他守护南宋半壁江山的角度考量,他的政绩也还算“绍祚中兴”。在他的统治下,江南地区除在南宋初年曾遭兵燹外,大多数时间里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然而,南宋的安定富足却解决不了宋高宗的生育缺陷。因此前逃避金人追赶时受到惊吓,宋高宗难有子嗣,加之宋太宗一脉传下的后裔大多做了金人的俘虏,膝下悲凉的他只好从宋太祖一系后裔中寻找合适的继承人选。经过一番考察和历练后,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玮成了宋高宗的太子,改名赵昚,即日后的宋孝宗。

宋孝宗画像。图源:网络

皇子一立,正值盛年的宋高宗便萌生了退位让贤之意。

关于自己退位的想法,宋高宗在诏书中称:

“朕以不德,躬履艰难,荷天地祖宗垂祐之休,获安大位三十有六年,忧劳万几,宵旰靡惮。属时多故,未能雍容释负,退养寿康。今边鄙粗宁,可遂初志。而皇子玮毓德允成,神器有托,朕心庶几焉。”

在宋高宗看来,他在位的三十六年“属时多故”,感觉到特别乏累,只想“退养寿康”,恰逢这些日子以来,宋、金边事稍稍停歇,正是退位让贤的好时机。至于坊间对他畏金如虎、杀害忠良的指责谩骂,退位前夕,宋高宗又召见了多位大臣,当面罪己:“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这一态度,似乎在向外界忏悔他的过往。

然而,退位后,他却丝毫不见退位前夕的愧疚。

宋高宗退闲后,居于秦桧的原宅。为彰显孝心,宋孝宗登极后,立即将此地改名德寿宫,并规定“德寿宫月进钱四万贯”,使宋高宗的退居生活衣食无忧。要知道,在高薪养廉的两宋,即便是太师、枢密使、参知政事等高官,月俸最高者也不过四百贯。对比宋高宗的四万贯,差距大着呢。

可即便如此,宋高宗还是时常感觉手头拮据,带头违禁创收。退位之初,他就纵容宦官梁康民等开设酒库,私自卖酒,这在宋代属于“犯榷酒之禁”,按律当受黔面、脊杖,发配五百里监禁。因此,宋高宗犯禁之事一出,敢于当面批驳皇帝的右正言袁孚就直言不讳,要宋高宗对此事作出合理解释。宋高宗“闻之震怒”,施压宋孝宗,最终这件事只能以德寿宫酝御酒以飨太上皇,草草收场。

这种极致奢靡的太上皇生活,宋高宗过了整整二十五年。德寿宫的营建也的确在近千年的岁月后,令考古工作者啧啧称奇。但德寿宫的极乐世界,必然通往无尽的地下炼狱。

04

淳熙十四年十月,在德寿宫养尊处优的宋高宗终于驾崩,享年81岁。

宋高宗死了,他葬礼好办,但在下葬前,选陵官们又吵翻了天。原因是,修奉陵司在营建宋高宗的攒宫时发现“二浙土薄地卑,易为见水,若不措置,深恐未便”。皇陵渗水,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大忌。可“五音姓利”毕竟是宋初定下的皇陵风水法则,到底要照搬中原传统,还是入乡随俗、因地制宜,成了南宋君臣们最头疼的问题。

修奉陵司最终拿出了一套暂时性的解决方案:“谨别彩画石藏图子一本,兼照得厢壁离石藏外五尺别置石壁一重,中间用胶土打筑,与石藏一平。虽工力倍增,恐可御湿。”意思是说,陵墓采用土坑竖穴而下置石罩棺,石藏外五尺复筑一道石壁,两层石壁中间以胶土填筑夯实,用以防潮。

宋高宗永思陵石藏图。图源:陈朝云著《南北宋陵》

尽管南宋的攒宫只是帝后们棺椁的临时归宿,但皇帝们显然也不想看到这座“地下行在”过于寒酸。于是,遵照唐宋以来陵寝的建造形制,南宋皇帝的攒宫也设置了专用于祭祀的“下宫”建筑。同时,在宋高宗永思陵的皇堂上方,有司还按照宋朝宫殿的样式盖了一座面阔三间的献殿,献殿后面又盖了一座同样面阔三间的建筑,名曰“乌”。宋高宗的墓室就开掘建造在这座乌的地下。

由于南宋的皇陵攒宫并非正规的皇陵大墓,故未设置狭长的墓道,这无疑又给宋高宗的下葬流程增加难度。

自北宋起,宋太祖赵匡胤就深感前朝的丧葬典仪繁琐,简化了丧葬流程。南宋的修奉陵司得以为后世皇帝下葬制定了一套新的规程,以应对皇陵攒宫没有墓道的问题:下葬时须“先下椁底板,俟进梓宫于椁底板上,定正讫,然后安下椁身,次将天盘曩网于椁上安设”,然后以石条封砌。待梓宫下葬后,“巧用青石为压栏,次铺承重柏木杭二十余条,上用香土二寸,客土六寸,然后以方砖砌地,其实土不及尺耳。”也就说,南宋的工匠们挖好了皇堂后,就将先帝棺椁置于固定位置,之后再于皇堂上方修建乌头,并用青石板及数寸香土将其与地面隔开,以待日后真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再行迁葬巩义皇陵。可见,南宋帝陵上宫规制是真的简陋。

由于宋高宗是宋室南渡后的第一位皇帝,他的陵墓规格自然成为了后来南宋皇帝攒宫的典范。

05

宋高宗的攒宫完全照搬了“五音姓利”的模式,这在主张本土化的大臣们看来,是亡国的预兆。为此,宋高宗驾崩后,南宋大臣时不时就将陵寝葬地问题拿到朝堂上讨论、辩驳,这让宋孝宗不胜心烦。

作为名副其实的大孝子,宋孝宗不敢轻易给祖训、祖规“动手术”。宋高宗驾崩后,对政务倦怠的宋孝宗,也萌生了退位让贤之意。宋高宗的丧事还没办完,宋孝宗便私下向端明殿学士洪迈透露自己想要传位给太子赵惇的想法,让洪迈早做准备,随时声援他。

宋高宗驾崩仅一年四个月,即淳熙十六年二月,宋孝宗就在紫宸殿举行了内禅仪式,做了太上皇,住进重华宫。

然而,宋孝宗选的接班人却远不如自己孝顺。自他退居重华宫始,宋光宗赵惇就时不时惹他生气,赵惇的正宫皇后李凤娘更是历史上著名的悍后之一。宋孝宗住进重华宫没享几年清福就病入膏肓,于绍熙五年病逝,享年68岁。

宋孝宗一死,帝陵选址问题再次降临南宋朝堂。

根据“五音姓利”法则,朝廷在宋高宗永思陵的西边下方,为宋孝宗择定了吉地,建造攒宫,名永阜陵。但是,等皇家工程队进场施工时才发现,这块所谓的“吉地”,“土肉浅薄,下有水石”,即便仿造永思陵给宋孝宗永阜陵加上两道“石藏子”,也解决不了皇陵漏水问题。鉴于此等特殊情况,奉命前往复核陵地选址的大臣孙逢吉建议,“别宽日月,别求吉地为上”,于是宋光宗急命台谏大臣、翰林待诏等商议,三日內拿出妥善的解决方案。

看到宋朝自靖康之变以来一直受人欺负,时任焕章阁待制的理学大师朱熹不免有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火气。在理学的世界里,他提倡古道热肠,主张全力抗金、重振朝纲。于是,借着这次为宋孝宗选陵择地的时机,朱熹向朝廷递交了一份《山陵议状》,力陈“国音”之弊,将宋室南渡后始终无法全面中兴的过错,归结于皇陵“五音姓利”选址法则上。

朱熹画像。图源:网络

朱熹认为,古之葬法,“葬之为言藏也,所以藏其祖考之遗体也”。择地安葬先人的亡魂,求的就是先人的庇佑。对于诸孝子贤孙而言,保全先帝形体神灵,谨重诚敬之心,祭祀不绝,再卜以一处“吉地”,然后用之,才是宋室安稳传承的天道。而今,南宋朝廷刻板遵守“五音姓利”,在选择墓地时,又未能广泛听取各地堪舆师的意见,也未“博访群山”,只是片面强调宋朝皇陵需要延续“坐南朝北”的传统,未来必会遭遇大的劫难。

为了给自己的论点提供支撑性的论据,朱熹在《山陵论状》中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