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杨家在哪里? > 第65章 杨景认不得回家的路(第1页)

第65章 杨景认不得回家的路(第1页)

杨景走在台江上游码头岸边,从清早转到傍晚了,虽然沿着江边目睹了上千艘大大小小的船只,上万人在码头拥挤着你卸货我装货的场面。而杨景来来回回找了好几遍,总是不见娘舅的商船,也没遇上故乡的人面。远远望去,闽江淡水滔涛,风浪翻滚而至,就是分不清故土的方位。离母亲,弟弟妹妹千里,在这陌生的他乡江岸,胆战心惊地徘徊。这下杨景着实心里又慌张又害怕起来,脚都走软了,慌乱中跑上跑下还忘了吃午饭,忐忑不安的心像船上的扬帆布一样,悬挂在半空中飘抖。他实在是找累了,也找怒了。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找了!生死由命吧!”就在这时,听到“咚咚咚……”的响声。不知哪个冤家,把一个竹筒踢滚到杨景屁股后面。也许踢竹筒者,是把这位衣冠不整的少年,当成乞丐或是疯子坐在地上吧!谁知杨景看着这个竹筒出神,眼睛睁得大大的。他马上起身用双手捡起,用衣裳尾擦着竹筒上的字,生怕衣服擦不干净上面的污泥似的,又跑下江河用清水洗净……原来啊,杨景拾起的这个竹筒非同一般,虽然表面上看去,只是平常的一个毛竹筒:长约三十公分,直径有七寸。但对此时的杨景来说,称得上是如获珍宝,让他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顿时杨景激动不已,热泪盈眶,他捧着竹筒高兴地哭了起来。他爱的不是这个有盖子的竹简可以当蹭饭、盛水用的器皿,而是看到竹筒中间刻有“靖安都”这三个字。从刀法、行书、字体、设计来断定,乃出自故里谟武乡的大文人之手。“靖安都”,是谟武旧时在宋朝年代的乡村的名称。“靖”字,是取宋绍兴十二年高宗旨赠大理学家杨时为少师谥文靖公;“安”字为第二字,意思是杨文靖(杨时)平安长大的地方。靖安都,地名,是杨时的出生地,在宋朝皇帝都知青的村落,街道路面两侧用条石板直砌,中间用条石横砌,被当时称为“京都”。何况靖安都是在本省,同是福建人,怎会不知道呢?杨景如获珍宝,其用意就明显了……(注:谟武村名考:参阅顺昌县明正德版县志,清道光13年顺昌县志,民国25年顺昌县志,清延平府志及谟武村文献资料,于东汉三国时期,始用洵溪地名,亦为靖安都所在地。南宋,元早期使用过幕坂村名,元中后期至明代相继使用过漠坂,漠源村名,清代295年全程使用漠布村名,至民国31年公元1942年,始改为谟武村名。)天黑了,杨景躺在沙滩上,躺着想家,真是他乡空对月了。闽江上美景,渔灯晚照,水波涟漪,渔船荡漾。所有的美好都在诗人的笔下,而杨景的心里装满的却是苦水。接下来是榕城巷尾求生存,一纸家书空自投。这是杨景的命运,在榕城折腾。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落难是有定数的,人们常说:“是福是祸躲不过。”这点对杨景当下的运气走势来说很是符合。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这个家总让远方的游子,历尽千难万险后,仍然念念不忘回家的路。是的,现在杨景就是这么想的,并且也是这么去做的。把这个众人眼里看是废弃的竹筒,可在杨景看来,却把它当成找同伴的标记。他认为,他拿着这个竹筒,只要有老乡认出这个竹筒,就会过来跟他搭讪,这样他就可以跟老乡们一同回家了。所以他把这个三十公分长的毛竹筒当成了宝贝,竹筒节处,本身有个小孔,是竹筒主人套着铜环做拿手的,但杨景提了半天都没人跟他打招呼,他认为竹筒可能不显眼,就特意花了一枚明钱买了三尺长的小绳子穿进铜环,并且挂在胸口上。然后在万人的台江,几十个码头里,穿来穿去,希望有人认得这个竹筒,认得竹筒上的字。可是两天下来,无人问津。杨景心想:必须扩大寻找范围,只要有耐心,总会遇上故乡人,或者是闽北方向来做生意的人。按这个思路,所以杨景重新返回洋中路,希望在这条街里,能遇上老家人来吃锅边糊。杨景这样走着,也碰到一个同样胸前挂竹筒的人,而这个人的竹筒没有字,此人与杨景擦肩而过,并认真地瞧了杨景竹筒一眼。杨景马上问道:“大叔你挂的竹筒是什么意思?”那个陌生人人反问道:“你挂竹筒什么意思?”杨景赶快回答:“我要回家!”“神经病,有挂竹筒回家的吗?”那人听了不耐烦,他迈开大步走了。只见杨景傻傻的站在那里。:()我杨家故乡在很远的地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