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祖宗基业什么意思 > 第 22 章(第1页)

第 22 章(第1页)

对一个人产生厌倦是一件历时弥久而又十分微妙的过程,特别是在这个人是你的生身母亲的时候,人要摆脱自己依恋血缘亲情的天性、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的确确是不被爱、不被在乎的那一个,总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但她比较幸运的是,有一个十四岁的姑娘,用自己的性命,催熟了这个过程。

在一个雷雨之夜,翊铮最小的手足、也是唯一的弟弟降生于承乾宫。李太后赶在她抵达承乾宫之前,飞速的勒死了产后奄奄一息的佩瑶,抱着那个襁褓里犹带血迹的新生儿,站在重重帷幕之后眼神直勾勾的看着她。那一瞬间,她的眼睛像母狼,既贪婪、又得意,在承乾宫黑暗的内殿里闪闪发亮。

窗外风声大作,电闪雷鸣,九重苍穹仿佛被撕开一道口子,瓢泼大雨从其间哗哗而落。

空气里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翊铮看着地面淋漓的血水、案几上垂落的红布,漠然的想,原来一个人身体里是可以流出这么多血的。

佩瑶睁着一双不甘的眼,犹自直勾勾的瞪着帐顶,被流水一般的补品养得丰腴圆润的脸庞如纸一般雪白,散乱的鬓发被汗水黏在乌黑的唇边,左手软绵绵的耷拉在床边,腕子上还戴着那只李氏赐予的、佩瑶喜爱非常、日日戴在身上的翡翠镯子。

她死在梦醒的前夕,那个“皇嗣之母”“未来至尊”的梦里。

大概是翊铮的眼神太冰冷,李太后瑟缩了一下,将怀里那个婴儿抱得更紧了,色厉内荏冲她嚷道:“这是你弟弟,是秦家的香火,你想干什么!你要是敢动心思,我就一头撞死在这里,让你背个逼死生母的罪名!”

翊铮说:“当初你生下兄长和她,产后虚弱,你还记得王妃是怎么说的吗?‘只要平平安安把孩子生下来,我一定为她请封次妃,要她千万撑住!’。”

李太后的瞳孔剧烈的收缩了一下。

“父皇嫌你是宫婢,出身低微,是王妃进言,说就当是为了兄长祈福,才上报宗人府封你为次妃。”

李太后结结巴巴道:“她怎么能和我一样?我、我是郡王的生母,是你的生母,我是、我是王妃亲自挑选给殿下的——”

翊铮面无表情:“你是北直隶顺天府漷县农女李氏,是裕王府侍婢彩凤,她是承乾宫宫婢佩瑶,你以为你比她金贵多少?”

李太后瞠目结舌,呆在原地。

她看着佩瑶圆瞪的双目、嘴边吐出的血红的舌头,只觉得内心一片麻木:“你错了,人和人之间生而平等。无论是天子黔首、男女老幼、尊卑华夷,都是父母血肉所化、天地造化所养。无论是什么身份,只要是‘人’,就有人格、人权、人性——”

那年嬷嬷端着的木弓再一次在她眼前浮现,隔着厚实的糊窗油纸,她应该是看不见里面的场景的。但她却好像分明看见了十四岁的妙妙,雪白的颈项被弓弦绞紧,两个嬷嬷一左一右拧死了木弓,她的脸色逐渐涨红、发青,最后回归雪白。她的十指在地面乱抓,指甲劈裂、指腹磨出鲜血,在她嫩绿色的裙摆上划出一条又一条血痕。

她眼中再次泛起泪水,胸膛闷痛,久不能语。

承乾宫内一片死寂,大概是窗外雨声更盛,吓着了襁褓里的婴儿,他猛然大哭起来,和着门外电闪雷鸣,更显凄厉。

“你让一个稚子失去了见到母亲第一面的机会。就为了你那可笑的尊贵地位、贪婪野心。”翊铮听到自己的声音平静到麻木:“母亲,你也曾为人母、曾为宫婢,为什么不能由己及人、怜惜这些宫婢哪怕一点点呢?”

这应该是七岁之后,她第一次叫她母亲,李太后惊恐的瞪大了眼睛,在小婴儿凄厉的嚎啕声中警惕的盯着她。

“你想要抚养这个孩子,那就如你所愿。”她笑了一下。

雨停,着圣谕,承乾宫封宫,皇太后李氏并先皇遗子移驾南苑重华宫休养,无敕令不许还宫。

赐皇子名“翊铭”,意在鉴戒,永志不忘。

穆宗殡天后,她下的第一道旨就是赐他身边的司礼监诸太监陪葬昭陵。孟冲自知她记恨他献药引诱之罪,辗转托素日交好的高拱前来说情。高拱不知道是舍不得失去内朝这样一位权高位重的襄助,还是这几年的顺风顺水冲昏了头,竟然真的来请她赦免孟冲。她怒极反笑,监国六年来第一次发了大火,把一叠奏本直接摔在了高拱脸上,打得他一时没回过神来,几乎是愣在了原地。

她笑着说:“中玄公,先皇尚在潜邸之时,最信任的就是你这位讲读。你性情刚直,先后与几位阁臣不睦,先皇哪次不是选的保你?你见罪于少湖公,被逼致仕,先皇不到一年就想办法召你还京,给足了你脸面吧?你应该知道,我待下从来仁慈,直截了当赐死司礼监众太监,为的是什么?当日你还曾主动请我出面,劝先皇远离丹药服食、丝竹女色,怎么今日反而是你来找我保全孟冲的性命呢?中玄公,先皇对你的情谊,和权势人脉比起来真的就什么也不是吗?”

这话太过诛心,高拱回过神来,几乎是立刻跪拜叩头,口称有罪,请皇上宽恕。

翊铮让他退下,就当今日之事不曾发生,司礼监也依旧清缴,提拔了一直对她忠心的冯保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但她知道,高拱此人性情高傲,手段狠厉,又才略自许、目下无尘,今日的奇耻大辱他必然牢记在心,就算她以皇权压他,也只是一时之计。

君臣之间,既是相辅相成,也是有主次之分的。曾经穆宗在时,性情温和、不善朝政,高拱与他既有师生之谊,又性格互补,因此当时这对君臣可谓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彼时翊铮虽然作为太子监国,但那时候太子监国也就是做一些清算财政、修葺水利之类的边角工作,真正的权力和政策制定,还是掌握在内阁手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