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村口烫头年师傅 作者郑三 > 第1章(第1页)

第1章(第1页)

年晓泉提前回国的原因,是丈夫容绪的表妹即将举行婚礼。

容绪父母早年去世的突然,留下他一个独子,弱不禁风,年少懵懂,家中钱财被人散尽之后,就被老家的姑姑接去了南方小城生活。

姑姑是很寻常的姑姑,血缘浓度不高,思想觉悟比较一般。

这位姑姑当年对于嫁进容家的年晓泉意见不小,婚礼途中,遇见她前来闹事的旧情人白宴,老人家羊癫疯骤发,意见一时更是变为了惊吓,明里暗里带着些打量,仿佛自己风光霁月的侄子一夜之间被鬼迷了心窍,世间万千纯洁少女不爱,偏偏只爱他人怀里的那一个。

容绪与自己这位姑姑感情不深,婚后第二个月,他就带着年晓泉回了潭城生活,之后几年,逢年过节问候,大病小痛打钱。

上月,他与好友在东京合办的奢侈品店开张,年晓泉带着女儿过去探望。

一家人他国重逢,躺在一起,难得有点儿浓情蜜意的意思,只可惜这温馨的时刻没持续多久。第四天,容绪那位刚刚做完阑尾手术的姑姑就从国内打来了电话诉苦,开口气弱体虚,仿佛手术途中不幸走失了一个肾,仔细再一解释,才知道原来是伤口感染,住在医院一时下不了地,而她女儿的婚礼不日就要举行,在这样至关紧要的时刻,一家人商议许久,一致决定让年晓泉这位表嫂代为出面,帮着家里操劳一二。

年晓泉对容绪的家人向来宽和,加上她大学时也曾与这位表妹有过同窗之谊,此时接到电话,思考一阵,点头答应下来。

容绪兴许也知道自己这位姑姑的性子,把年晓泉与女儿送去机场,临走前,不忘严肃嘱咐她道:“如果姑姑那边缺了钱,就让她打我电话,你不要偷偷垫上。媛媛这几天晚上有些踢被子,你感冒了,也不要总亲她。”

女儿容媛今年三岁多一点,因为出生时早产,体质不大好。

容绪看着她一点点长大,手把手教导,实打实的疼爱,感情深厚胜似许多亲生父女。

年晓泉笑着点头答了声好,抱着女儿往飞机上走,一觉睡到落地,等坐上回市区的大巴,时间已过中午十二点。

母女两半路打了个盹,快到家时,被好友程茜一阵哭嚎的电话吵醒。

程茜跟年晓泉认识多年,两人是同乡,刚创业时又一起做美发,有过同甘共苦的日子。

程茜婚后没有再工作,回归家庭,围着丈夫孩子打转,整日里苦做优雅端庄,三句话带一个英文单词,四声笑里夹一嗓子美声,如果你胆敢在她面前放出一个响屁,那她就敢瞪着牛大的眼睛在你面前就地晕倒。

年晓泉这些年习惯了程茜的体面,少有见到她这样情绪崩塌的时候,所以此时举着手里的电话,被她歇斯底里的哭声弄得手足无措,愣愣的,有些说不出话来。

下午,年晓泉把睡着的女儿交给了保姆,在家里换完一身清爽的衣服,重新开车出门,终于在金锣巷的小超市外头见着了一脸忧郁的程茜,走上去,望着她五个多月的肚子,叹一口气说道:“离婚不是儿戏,你男人这个前妻毕竟也不是一夜之间长出来的。”

程茜垂着脑袋依旧哭哭啼啼,吸了吸鼻子,一边往巷子里走,一边开始拉着年晓泉倾诉:“我知道,我现在心里乱的很,只想找个人说一说话。你要是再不回来,我就要没有主心骨了。”

程茜这话说得楚楚可怜,气质好似菟丝花一朵,可就在四年前,她也是能手拿菜刀、追着白宴砍上好几里的风流人物,只可惜如今英雄气短,持刀的侠士一朝耽溺爱情,婚姻的琐碎把她变成了这样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两人一路无话,手挨着手,肩靠着肩,开始慢慢踱着步子往“老杨理发店”那头走,一路上遇见不少前来打招呼的人,都是曾经照顾过年晓泉的街坊邻居,有一阵时间没见到她,很是热心的过来问她的近况。

年晓泉不是土生土长的潭城姑娘,但她在这里打拼多年,金锣巷对于她这个外地人而言,也是半个娘家。

当年年晓泉进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这家“老杨理发店”里做学徒。

“老杨理发店”那时还不叫这个名儿,老一辈的行当没有招牌,二十平方米的地方,只有一个大门朝西开。

店里人来人往多是熟客,一大早,带着自己泡了茶的印花搪瓷杯往店里一坐,阔绰热闹,聊起天来,你一言我一语,话题天南地北,轻不牵涉各自短裤内衣的颜色,重不问候对方记忆中凶悍的老母亲,家国天下事,话头一起,总能得到几句附和,似乎不管是批判谁家不爱洗碗的老头,还是同情哪个又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国家,都显得很有参考性。

“老杨理发店”那时的店主老杨是这一片街区的剪头技术骨干。

老杨平时喜欢分析国际形势,年过七十收了年晓泉这么个徒弟,又多了个跟人炫耀自己“后继有人”的乐子。

他的妻子郑老太太是当年把年晓泉从车站捡回来的人。

郑老太太年轻时是工人,一辈子热爱劳动,嫁给老杨之后,成了金锣巷的风纪检查员以及吵架委员会会长。

老太太在金锣巷江湖地位颇高,一片街区的婚丧嫁娶都与她有关,前后忙碌几十年,男同志见到她下意识都要搂紧裤腰带,如果不是后来查出恶性肿瘤,她不得不退出江湖,年晓泉兴许还能被她培养得更像样一点。

年晓泉跟着老太太来金锣巷时刚满十七。

老太太把她当半个孙女养活,一个月开出工资六百多,包吃包住。

住的地方就在小店楼上,是间五六平米的杂物间。里头放着一张木板单人床,还有一张樟木小桌,推开窗能听见后巷豆腐西施的吆喝,关上窗也有对门小姑娘练习二胡的靡靡之音,间或带上几声小夫妻的争吵,抑扬顿挫,都是夹杂带英文的。

那时候首都正要举办奥运会,潭城作为二线省会城市,有样学样,居民们的学习热情分外高涨,大家为表现自己的博学好客,吵起架来,也都很负责的懂得加上两句鸟语。

老杨两口子鸟语说的不好,所以就时常需要向高中毕业的年晓泉请教。祖孙仨到了晚上,围着餐桌抬头看,电视里放着歌舞升平的新闻联播,桌上摆着红泥火炉的家常菜色,打眼一望,就跟一家人一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