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白衣侦探 免费阅读 > 武则天的动物大使和白居易的貘屏赞(第1页)

武则天的动物大使和白居易的貘屏赞(第1页)

《诗经》是3000年前春秋时代的诗歌名著。《诗经》中提及许多动、植物名称。因此,它也为生物学家所瞩目。

在《诗经·大雅,韩奕》中,有一句“献其貔皮”。

“貔”(pi,念“皮”)是什么东西?从“献其貔皮”这句诗来看,貔似乎是一种毛皮兽。

在《诗经》的《牧誓》中,也有一句“如虎如貔”。形容勇士如同虎、貔一样英勇。看来,这更进一步说明,貔是类似于虎的野兽了。

在《礼记·曲礼上》中写道:“前有挚兽,则载貔貅。”“貅”(xiu,念“休”)和貔并称。意思是说,如果前面有猛兽的话,那就举起画着貔貅的旗帜以警众。

貔是什么?貅又是什么?至今,有的古装戏剧中,每逢大将出台,前导旗上便写着“貔貅”两个字,这样更显得威风凛凛。

古人没有留下貔、貅的图画,但是,从三国时陆玑所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可以找到这样的注释:“貔似虎或曰似熊……一名白狐……辽东人谓之白罴。”

貔貅并提,貔为雄体,貅为雌体。四川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授、熊猫专家胡锦矗认为:“所谓白罴,决不是熊,只是形容它的体色较白而又似熊的一种动物,即现今的大熊猫。”也就是说,他认为貔貅就是古熊猫。《诗经》是我国最早记载大熊猫的古籍。

在《诗经》中,还提到了“貘”(o,念“莫”)。汉朝的《尔雅》一书的《释兽》中便说:“貘,白豹。”晋朝的郭亚又进一步注释道:“似熊,小头库脚,黑白驳,能食铜铁及竹骨。”关于貘的形象的描写,如毛白而纹黑似熊、小头、库脚、黑白驳,能食铜铁及竹骨,都与大熊猫一致。因此,推测“貘”、“白豹”就是指大熊猫,比“貔貅”更加有力,更为可信。

在古代中国,大熊猫便受到人们的喜爱。传说在四千多年前,四川龙安州(今平武县)人民曾把大熊猫献给治水有功的禹王。《诗经》中说的“献其貔皮”,便说明那时候已开始用大熊猫的毛皮作为贡品了。《史记》上则说,轩辕皇帝曾驱虎、熊罴和貔貅打败炎帝。

据记载,唐太宗曾经在丹霄殿大宴功臣,并赐貘皮作为最高奖赏。这当然也说明,唐太宗十分看重貘皮,把它作为贵重的礼品赐予功臣。当时,人们认为,用貘皮做成椅毯、皮袄或者褥子,可以“辟湿,辟邪,驱瘟疠”。推测“貘”、“白豹”、“貔貅”就是当时的大熊猫。

1956年,我国考古学家在西安南陵西汉薄太后(文帝刘恒的母亲)的墓中,发掘出一具完好的大熊猫头骨。这说明,在西汉的时候,人们已经十分喜爱大熊猫,以至太后要用大熊猫作为随葬品。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他的《上林赋》中,记载了当时咸阳的皇家苑圃——上林苑,人工饲养了40种异兽,名列第一的便是“貘”。这是世界上关于人工饲养大熊猫的最早记载。

在大熊猫的历史上,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发生在唐朝的两桩大事:

一是早在1300年前,大熊猫便已经成为中国的国礼。在唐朝垂拱元年(公元685年10月22日),女皇武则天派出一艘大船东渡日本。船上载有一对大熊猫,作为国礼,赠给日本天武天皇。这是大熊猫第一次充当“动物大使”前往异国他乡。

二是大名鼎鼎的唐朝诗人自居易,为大熊猫写下了赞美诗《貘屏赞》。

白居易在序中写道:“貘,生南方山谷中,寝其皮辟瘟,图其形辟邪,予旧病头风,每寝息常以小屏卫其首,适遇画工,偶令写之。按山海经,此兽食铁与铜,不食他物,因有所感,遂为赞焉。”

原来,白居易素有头风病,睡觉的时候用屏风放在头部附近用来挡风。听说大熊猫的皮可以避瘟,它的形象可以驱邪,他便令画工在屏风上画了一只大熊猫!

诗人为大熊猫写下了这样的诗:

邈哉奇兽,

生于南国,

其名日貘,

非铁不食。

昔在上古,

人心忠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