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宇宙风暴百科 > 第178章 先天与后天(第1页)

第178章 先天与后天(第1页)

在藏书馆与月珍一阵调笑后,又认真地研究起易经来。

剩下的问题就是“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无时”了。

在注释前句时,孙星衍《周易集解》引崔憬曰:“行人事合天心也”。又引庄氏日:“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注释后句时,引崔憬日:“布政圣政也。”又引庄氏日:“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

其中的“行人事合天心也”,恰中要害,可谓一语道破天机。不仅适用于解释先天后天问题,《文言》这一全段也离不开这一中心。

但这里存在两个疑问:一是开宗明义处说的是与天地合其德,结尾却只说天而不说地。二是所谓先天后天的天,是指何而言。关于前一疑问,可以这样回答:天地即《乾》《坤》,天为主而地顺之,以天代表天地,并无不可。开头说大人与天地合其德,是要全面表达天健地顺等德性,不宜以天为代表。后面的天,当然是天地的代表、首脑,实际已包含顺天而行的地在内,语气上更简洁有力。至于先天后天的所谓天,并不是殷代统治宇宙的天帝之意,也不是周初人们思想中“天命靡常”的带有人格意味的天。就整个周易《易》传来看,“天”字凡197个,是出现频率最多的概念,意义可分为五种:以《说卦传》所称《乾》为天,以天为《乾)的取象素材;(二)以天为《尚书,尧典》所说“钦若吴天”(以太阳为主体之大天),如《乾》卦九五交之“飞龙在天”,《系辞》之“尊效天”,《文言传》之“天玄而地黄,等等;(三)指与人相对的自然社会与历史的大势,如《大有》卦《象》传之“顺天休命”,《无妄》卦《彖》传之“天命不佑”,《萃》卦〈彖》传之“顺天命也”等等;(四)指一卦之上交,如《大有》卦上九“自天佑之,”《大畜》上九:“何天之衢,《明夷》上六“初登于天”,“《中孚》上九”“翰音登于天”,等等;(五)指一种肉刑,如《睽》卦六三“其人天且剩”,天是割鼻之肉刑。所有天字、都不表示天神。孔子在《系辞上》五章里有一段话,使我们对天及天佑这类哲理意义的天字,能正确理解。

“《易》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日: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这段话虽是对《大有》上九爻辞的解释,但爻辞是表达人事的,解释也离不开人事。所以顺字阐明天人合一的道理,正是上述“行人事合天心”的表述。天的概念表达得最鲜明是《革》卦的《彖》传“顺乎天面应乎人”、革命之顺天应人的天,当然不是指天帝天神,而是指与人相应的客观力量,具体说,也就是们然存在的大自然、社会与历史潮流汇合成的合乎规律的不可抗拒的积极的客观大势,顺者昌,逆者亡。它与神秘的超现实的带有感情和幻想作用的主宰,毫无共同之处。这就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中的天字意义。

先天,是在天之前,即在客观形势的发展尚未到来之前。此时,预见形势到来之联兆而采取行动,推动形势的发展,这就叫作先天而行事。反过来的“后天”,是在天之后,即客观形势已经到来,适应形势(奉天时)而推动形势前进,这叫作后天而行事。先天行事面符合天势,所以天势与己身努力并不违拗,谓之“先天而天弗违”。客观形势业已到来,自已承应形势,顺势行动,与天势的发展,正相适应,谓之“后天而奉天时。”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奉天时的时字应作何解。《周易全解》释之为“时势”,似不妥当,因为先后天的天字,已经具有时势之义,无须赘以时字。天时应是两个词,即天之时,而不是一个词。把它视为“天时、地利、人和”之天时,就这段话的全文来看,显然与原意不融洽。至于《周易译注》,则把天解作“天象”,把“先天”解作“……自然界尚未出现变化时,豫先采取必要的措施”,把“后天”解作““……自然界出现变化之后,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又把天时视为一个词。说它是“指大自然的阴晴寒暑等变化规律。”这样以自然界的气象变化和人所采取的事先事后的措施,来解释这里的天人关系,显然大大缩小了天字的意义,歪曲了时字的含义。

如上所述,这里的天实际是指天道,即指按规律运行的客观形势而言。那么,奉天时的时字在此处是什么意思呢?想弄清这一点,还得取之于周易。“时”为(易》蕴之重要概念,孔子(包括孟子)极重视“时”的思想,《易》传中出现57次。《系辞下》云:“变通者趣时者也”(首章),意思是随机应变。王强说:“封者时也,受者适时之变者也”(《周易略例》),是说卦是表现一种情境,爻则随情境之变而变。《艮》卦彖》辞说的明白:“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时。”就是说,时机适于止则止,适于行则行,或动或静合乎时宜,则《艮》止之道是光明的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意思相同。都是说,立身行事不可死守旧规,要随时应变,在变通中求得中道。用今天的话来说,“时”就是具体情况,辩证法所谓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可以说成以“时”为转移。俗语说:“看情况办事。”就是依“时”办事之意。为此,“时”字可以解作时机、时宜。所以,后天而奉天时这句话,应该解作:客观大势形成之后再采取行动,其行动也是顺应客观大势的时宜,恰到好处。

举例来说,前者如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是客观上前所未有的。发明出现之后,与客观需要完全一致,这岂非“先天而天弗违"?凡人类正常的发明创造,出现之后为举世所欢迎的,都属于这一类。在政治方面,例如孔明未出茅庐而测定天下三分,先于客观形势而拟定的大政方针,实行之后,正符合客观形势的发展而不违背,也正是“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的事例,也比比皆是。殷纣暴政,天怒人怨,形成火山将要爆发的客观形势。武王忍无可忍,奋起抗争,虽是为形势所迫,也正是大势所趋,他因应并顺从形势发展,在孟津又暂时以退为进,把握时机,终于取得胜利。又如袁世凯复辟称帝,蔡锷等志士发动讨袁,虽后于形势的到来,但因为本质上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时宜,符合天心人愿,故而一举获胜。

在藏书馆与月珍一阵调笑后,又认真地研究起易经来。

剩下的问题就是“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无时”了。

在注释前句时,孙星衍《周易集解》引崔憬曰:“行人事合天心也”。又引庄氏日:“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注释后句时,引崔憬日:“布政圣政也。”又引庄氏日:“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

其中的“行人事合天心也”,恰中要害,可谓一语道破天机。不仅适用于解释先天后天问题,《文言》这一全段也离不开这一中心。

但这里存在两个疑问:一是开宗明义处说的是与天地合其德,结尾却只说天而不说地。二是所谓先天后天的天,是指何而言。关于前一疑问,可以这样回答:天地即《乾》《坤》,天为主而地顺之,以天代表天地,并无不可。开头说大人与天地合其德,是要全面表达天健地顺等德性,不宜以天为代表。后面的天,当然是天地的代表、首脑,实际已包含顺天而行的地在内,语气上更简洁有力。至于先天后天的所谓天,并不是殷代统治宇宙的天帝之意,也不是周初人们思想中“天命靡常”的带有人格意味的天。就整个周易《易》传来看,“天”字凡197个,是出现频率最多的概念,意义可分为五种:以《说卦传》所称《乾》为天,以天为《乾)的取象素材;(二)以天为《尚书,尧典》所说“钦若吴天”(以太阳为主体之大天),如《乾》卦九五交之“飞龙在天”,《系辞》之“尊效天”,《文言传》之“天玄而地黄,等等;(三)指与人相对的自然社会与历史的大势,如《大有》卦《象》传之“顺天休命”,《无妄》卦《彖》传之“天命不佑”,《萃》卦〈彖》传之“顺天命也”等等;(四)指一卦之上交,如《大有》卦上九“自天佑之,”《大畜》上九:“何天之衢,《明夷》上六“初登于天”,“《中孚》上九”“翰音登于天”,等等;(五)指一种肉刑,如《睽》卦六三“其人天且剩”,天是割鼻之肉刑。所有天字、都不表示天神。孔子在《系辞上》五章里有一段话,使我们对天及天佑这类哲理意义的天字,能正确理解。

“《易》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日: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这段话虽是对《大有》上九爻辞的解释,但爻辞是表达人事的,解释也离不开人事。所以顺字阐明天人合一的道理,正是上述“行人事合天心”的表述。天的概念表达得最鲜明是《革》卦的《彖》传“顺乎天面应乎人”、革命之顺天应人的天,当然不是指天帝天神,而是指与人相应的客观力量,具体说,也就是们然存在的大自然、社会与历史潮流汇合成的合乎规律的不可抗拒的积极的客观大势,顺者昌,逆者亡。它与神秘的超现实的带有感情和幻想作用的主宰,毫无共同之处。这就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中的天字意义。

先天,是在天之前,即在客观形势的发展尚未到来之前。此时,预见形势到来之联兆而采取行动,推动形势的发展,这就叫作先天而行事。反过来的“后天”,是在天之后,即客观形势已经到来,适应形势(奉天时)而推动形势前进,这叫作后天而行事。先天行事面符合天势,所以天势与己身努力并不违拗,谓之“先天而天弗违”。客观形势业已到来,自已承应形势,顺势行动,与天势的发展,正相适应,谓之“后天而奉天时。”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奉天时的时字应作何解。《周易全解》释之为“时势”,似不妥当,因为先后天的天字,已经具有时势之义,无须赘以时字。天时应是两个词,即天之时,而不是一个词。把它视为“天时、地利、人和”之天时,就这段话的全文来看,显然与原意不融洽。至于《周易译注》,则把天解作“天象”,把“先天”解作“……自然界尚未出现变化时,豫先采取必要的措施”,把“后天”解作““……自然界出现变化之后,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又把天时视为一个词。说它是“指大自然的阴晴寒暑等变化规律。”这样以自然界的气象变化和人所采取的事先事后的措施,来解释这里的天人关系,显然大大缩小了天字的意义,歪曲了时字的含义。

如上所述,这里的天实际是指天道,即指按规律运行的客观形势而言。那么,奉天时的时字在此处是什么意思呢?想弄清这一点,还得取之于周易。“时”为(易》蕴之重要概念,孔子(包括孟子)极重视“时”的思想,《易》传中出现57次。《系辞下》云:“变通者趣时者也”(首章),意思是随机应变。王强说:“封者时也,受者适时之变者也”(《周易略例》),是说卦是表现一种情境,爻则随情境之变而变。《艮》卦彖》辞说的明白:“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时。”就是说,时机适于止则止,适于行则行,或动或静合乎时宜,则《艮》止之道是光明的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意思相同。都是说,立身行事不可死守旧规,要随时应变,在变通中求得中道。用今天的话来说,“时”就是具体情况,辩证法所谓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可以说成以“时”为转移。俗语说:“看情况办事。”就是依“时”办事之意。为此,“时”字可以解作时机、时宜。所以,后天而奉天时这句话,应该解作:客观大势形成之后再采取行动,其行动也是顺应客观大势的时宜,恰到好处。

举例来说,前者如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是客观上前所未有的。发明出现之后,与客观需要完全一致,这岂非“先天而天弗违"?凡人类正常的发明创造,出现之后为举世所欢迎的,都属于这一类。在政治方面,例如孔明未出茅庐而测定天下三分,先于客观形势而拟定的大政方针,实行之后,正符合客观形势的发展而不违背,也正是“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的事例,也比比皆是。殷纣暴政,天怒人怨,形成火山将要爆发的客观形势。武王忍无可忍,奋起抗争,虽是为形势所迫,也正是大势所趋,他因应并顺从形势发展,在孟津又暂时以退为进,把握时机,终于取得胜利。又如袁世凯复辟称帝,蔡锷等志士发动讨袁,虽后于形势的到来,但因为本质上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时宜,符合天心人愿,故而一举获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