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鹿部落崛起与人类的融合 > 第94章 白银勋章(第1页)

第94章 白银勋章(第1页)

鉴于陷阱存在的问题,陆子龙对城外的陷阱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将部落城外50米-100米外的陷阱全部填平,只保留城外50米的陷阱。

填平所有“足步陷阱”,制造铁蒺藜来代替“足步陷阱”。

铁蒺藜,又叫四角钉,是中国古代军队常用的一种铁质带尖刺的撒布障碍物。

它有4根伸出的铁刺,长数寸,散落在地面后均有一根刺朝上,在古代战争中,将铁蒺藜撒布在地,用以迟滞敌军行动。

有的铁蒺藜中心有孔,可用绳串连,以便敷设和收取。我国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蒺藜。

秦汉以后,铁蒺藜成为军队中常用的防御器材,除在道路、防御地带、城池四周布设外,部队驻营时,也在营区四周布设。

宋代以后,铁蒺藜的种类逐渐增多,如布设在水中的“铁菱角”,联缀于木板上的“地涩”,拦马用的“蹄”,在刺上涂敷毒药的“鬼箭”等。

铁蒺藜比起“足步陷阱”来说优势太多了。

它抛散非常方便,快捷。将铁蒺藜撤布于敌人必经之路,就能够使经过这里的敌人的脚被扎伤。

尤其是在这个原始时代,原始人一般不穿鞋,铁蒺藜能发挥最大的伤害和迟滞敌军行动的效果。

而且铁蒺藜,制造也很方便,采用浇筑法,只要先造好模子,再把铁汁倒进去,等到铁冷却凝固,从模具中取出,稍加打磨就算大功告成。

随着“鹿部落”的基础建设和军队建设,钢铁使用量直线上升。为了加大开采力度,他带人又去了几次铁矿山和铜矿山。

在一次采集铜山上的矿石时,陆子龙发现铜草花上有很多白蚁,跟着这些蚂蚁的踪迹,他找到了2个大型的白蚁巢,白蚁巢穴地面部分有方圆3平米,近10厘米高。

通过地上蚂蚁巢穴的规模,陆子龙判断白蚁洞穴地下部分会极其庞大。

他记得在电视中看到过一个节目,为了研究蚂蚁洞穴的结构,科学家们准备了十多吨的水泥浇灌到了蚂蚁洞穴中。

并且也耗费了十天才完成了这项工程,又等了一个月凝固后,他们再次回到原处,将水泥块儿挖掘出来。

发现蚂蚁洞穴是一个覆盖了500平方米的区域,而它的深度也达到了地下8米。

见到了铜矿山中规模这样大的白蚁洞穴,陆子龙第一感觉是自己要发财了。

因为陆子龙想到了白银,我国银矿品位普遍偏低,缺少大型银矿,我国的银矿以伴生银矿为主,尤其以银铅锌矿为多其保有储量占银矿储量的60%以上。

这座铜山想必也有大量的伴生银矿,但是以现在陆子龙的技术还没有办法开采这些银矿。但是,见到了白蚁后,他却有了新想法,通过白蚁来炼制白银。

陆子龙曾经看到过两个小故事,一个是民间传说:

传说有一位妇女在箱子里藏了150两白银,不料,一日当她打开箱子查看时,发现银子不翼而飞。

妇人大吃一惊,怀疑银子被人盗走了。

后来,她反复寻找,发现一大堆白蚁正聚集在一起,吃着残存的银粒。

妇人一气之下,将白蚁投入炉中,以解心头之恨。可喜的是,将白蚁炼化之后,150两白银居然失而复得。

还有一个是清康熙年间,吴震方在其编着的《岭南杂记》一书中记载:

公元1684年,某官府银库的数千两银子失踪。官员们以为是被人盗走,便请来了当地最有名的捕快,明察暗访数日后,一无所获。

后来,有人在库房的墙壁下发现一些发亮的白色蛀粉,便顺着踪迹去挖,结果在墙角下挖出一个白蚁窝。

库官怀疑白银有可能是被这些白蚁所偷,于是令人将窝中的白蚁全部捕获,投入炉火中提炼,结果真的从白蚁体内炼出了白花花的银水。

至此,银库被盗之谜终于真相大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