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免费阅读 > 第97章 从100公斤到700公斤的进步(第1页)

第97章 从100公斤到700公斤的进步(第1页)

[但是,育种这种事情,还真就没一个简单的。李登海最开始的育种之路更不是一帆风顺,反而总频频碰壁。无数次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前,他更是经历了昼夜不停的学习。尽管学历有限,也从来不放弃。后来,他得了一个机会,获得当地的推荐名额,得以进入莱阳农校学习。进入学校后,李登海也没有因此懈怠,反而废寝忘食,用一年时间,就把原本要用四年学完的课程全部学习完毕!老师看他如此努力,十分感动,并且送他了当时十分珍贵的玉米的实验品种。好,如今理论知识有了,玉米实验品种有了,接下来总该顺利了吧。但并不是,李登海在高产玉米的研究道路上,先是记录上百万粒种子栽培实验,发现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很难突破亩产700公斤产量能力这个极限。于是,他开始转变观念,选育叶片上冲、适于密植的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学习、观察、记录、研究这四样,在育种的工作中,总是要去做的。在1978年,经过无数次地试验,李登海终于培育出了玉米品种“掖单1号”。亩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00公斤,在那个时代引起了轰动。]闻言,各朝代百姓瞪大了眼睛。成功了,居然真的成功了。太厉害了吧。“还不是运气,听起来也没那么难嘛。”有读书人小声嘀咕。却很快被身边的人一顿喷。“呵,你说不难,那你去做啊,在这里说什么。”“就是啊,你也不看看天幕刚才说了什么,一年内学完四年的东西,观察了上百万粒种子,做了无数次实验,你看你自己能做到什么。别说观察了,你长这么大有见过上百万粒种子吗。”小声嘀咕的人没想到自己的话能被听见,还被旁人怼了回去,涨红一张脸,最终也讷讷说不出一句话来。最终以袖遮面,跑了。围观众人见此,哄笑出声,显然,对于这种“天老大,我老二”的腐儒,他们也不爽很久了。……[“掖单1号”落地出来后,李登海并没有因此满足,接着,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掖单2号”的研究。他要研究更高产的玉米。但北方冷的快,栽植玉米后,每年最多只能收获一茬。而培育一个玉米品种的周期普遍都在8到10年左右,李登海等不起。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带上团队来到被业界称为“天然温室”的海南岛上,攻关玉米品种问题。也是自己这个时候,他观察了上百万粒玉米种子,发现“平展型玉米”的上限,转而研究起“紧凑型杂交玉米”。当然,这也跟“掖单2号”和“掖单3号”的高产有关。]明朝。相信自己在未来不久一定会得到玉米的朱棣,命人认真记录,不可漏掉一个字。自己心中则在疑惑,玉米原来也是分种类的吗。但这两种,都是个啥啊,疑惑jpg。……身为一个现代年轻人,虞美人表示吃玉米她拿手,种玉米就不行了。但没关系,她有百度百科。[讲李登海在海南的经历之前,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平展型”,什么又是“紧凑型”。区分这两种玉米,主要是看叶片,大家看天幕上的图。平展型玉米的叶片是平展的,种起来就需要给每株留点空间,不能太密。因为当密度增大时,田间透光不良,就会导致秃尖长、穗粒数减少、空秆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甚至,有的品种会出现倒伏,导致明显减产。而紧凑型玉米,玉米穗部以上叶片上冲的,这样玉米的通风透风性就会较好,种植也能更加密集。天幕上的图左边是平展型,右边是紧凑型,仔细观察是能观察出来的。而且,我们名字也起得简单粗暴又贴切,一点理解难度都没有的。]面对吃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表现得不认真。明朝,永乐年间,某个村庄。村民们聚在一起,一会儿看看左边图片,一会儿看看右边图片,再把两个做对比。“真的诶,感觉还挺明显的。”会写字的文化人在纸上记录,会画画的赶紧照葫芦画瓢。真的,平日里只会种地的他们,都没想到,他们身边居然还有会画画这种技能的。会画画的那人一手执笔,认真勾勒形状,嘴里却说着,“我这平日里没事的时候,就:()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