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功过汉武帝百度 > 临终托孤 武帝安排身后事(第1页)

临终托孤 武帝安排身后事(第1页)

临终托孤:武帝安排身后事

时间来到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武帝刘彻已经六十九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这应该算是高寿了。

自从刘据死后,大汉帝国储位虚悬;而年迈多病的武帝也自知时日无多,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尽早确立继承人。

武帝原本共有六子,除长子刘据外,次子齐王刘闳早逝,五子昌邑王刘髆于这一年正月亡故,眼下还剩三个,分别是三子燕王刘旦、四子广陵王刘胥和少子刘弗陵。

如果以长幼排行作为替补原则的话,最有资格继任太子的无疑是燕王刘旦。另外,据《汉书·武五子传》记载,刘旦“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可见与青年时期的武帝颇为相似。假如武帝想要的是年纪最大、性格最成熟、各方面都最像自己的继承人,那么刘旦显然是不二之选。

然而,刘旦具备的这些优势,却都不符合武帝选储君的标准。

前文已述,早在巫蛊之祸前,武帝刘彻就已明确表示,自己的继任者必须是一位能够让天下安宁的守成之君,而不能再像他这样一味进取,否则必定重蹈暴秦覆辙。简言之,他想要的未来天子,恰恰是在性格和政治取向上都跟他不一样的人。

而刘据死后,随着武帝的幡然悔悟和《轮台罪己诏》的颁布,他更是主动改变了自己的治国路线和施政方

针,相当于提前进入了“守成”阶段。

在这一背景下,燕王刘旦越像青年时代的武帝,他就越不可能成为未来的大汉天子。

可刘旦自己并不这么想。他从皇位继承的一般原则出发,认为自己是剩下三个儿子中最年长的,自然应该由他继任太子。所以,他便迫不及待地上书武帝,要求入宫“宿卫”。这两个字,其实就是急着想要当太子的委婉说法。

此举是违背礼制的行为。武帝大怒,立刻将刘旦的使者斩于北阙之下;稍后,又以刘旦藏匿亡命之徒为由,削掉了他三个县的封邑。

如此一来,燕王刘旦就与太子位无缘了。

再来看刘旦的同母弟、广陵王刘胥。《汉书·武五子传》称其:“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动作无法度。”意思是刘胥身材魁梧,喜欢声色犬马,力能扛鼎,还能徒手跟狗熊、野猪等猛兽搏斗,很多行为都不合法度。

很明显,这又是一个“粗犷版”的青年刘彻,当个武将上阵杀敌还行,但做太子肯定不靠谱,所以直接被淘汰了。

最后,就只剩下钩弋夫人所生、年仅七岁的幼子刘弗陵了。

当然,刘弗陵并非武帝排除掉所有不可能之后的无奈选择。相反,据《汉书·外戚传》记载,刘弗陵从小就与众不同,“生与众异”,显得很早熟,不管是身体还是智力都比同龄人发育得早,“壮大多知”,

所以“上常言‘类我’”——武帝经常说刘弗陵很像他。因此,武帝“甚奇爱之,心欲立焉”——对他十分偏爱,早有立刘弗陵的打算。

不过,武帝却担心幼主即位,母后必然临朝,而外戚也就随之坐大,到时候就有可能重演汉初的“吕氏之祸”。所以,他迟迟下不了决心。

到了后元元年,武帝意识到立储之事不能再拖下去了,便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让刘弗陵接班,又能避免女主干政和外戚擅权。

这个办法很简单,就是杀了钩弋夫人。

古代人常说母以子贵,通常儿子当上太子,做母亲的后半生也就富贵无忧了。可凡事总有反例,钩弋夫人就不幸成了这个少有的反例。

武帝晚年虽然宠幸钩弋夫人,但为了大汉社稷的稳定和江山永固,他也只能忍痛割爱。主意已定,武帝便找了个罪名,严厉谴责了钩弋夫人。据《汉书》记载,钩弋夫人不久便忧惧而亡;而《资治通鉴》则说,武帝先是把钩弋夫人关进了掖庭狱,没过几天就将她赐死了。

左右近臣对武帝的这一做法都颇为不解。武帝也知道他们心里满是疑问,有一天闲着无事,就故意问左右说:“外人对此事怎么看?”

左右答:“外人都说,明明要立其子,为何又要杀其母呢?”

武帝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这种事,不是你们这些年轻人和外面那些蠢人能理解的。

自古以来,国家之所以动乱,大多因为君主幼弱,其母正值盛年。女主一旦掌权,便会骄恣淫乱,无人能够制约。你们没听说过吕后的事吗?所以,迫不得已,只能先把钩弋夫人除掉。”

这就是典型的帝王心术,源于法家的权谋之学。武帝刘彻不仅对此谙熟于心,且在位这么多年一直运用得炉火纯青。在法家的观念里,君主的威权是人世间唯一至高无上的东西,绝不能受到任何威胁和挑战——哪怕这样的威胁并非现实存在,只是一种可能性,也必须将其扼杀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至于这么做会牺牲谁的性命、牺牲多少人的性命,对帝王而言,都是在所不惜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