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功过汉武帝百度 > 断匈奴右臂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第1页)

断匈奴右臂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第1页)

第八章

开疆拓土

断匈奴右臂:张骞二次出使西域

自从匈奴浑邪王内附,且汉帝国在漠北重创匈奴后,河西走廊就成了无人地带,从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可谓畅通无阻。每当武帝刘彻站在地图前,“经略西域,开疆拓土”的豪情壮志都会在他的心中汹涌激荡。

而要经略西域,张骞无疑是不二之选。

此时的张骞,因数年前在战场上进军迟缓之责,被废为庶人,正赋闲在家。虽然无官无职,但他的内心跟武帝刘彻一样,几乎每天都在思考一个重大的问题——如何让汉朝的势力介入西域,开拓帝国的新边疆?

经过几年的思考和酝酿,到元狩四年,张骞终于向武帝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

他的计划是:以西域的乌孙国为突破口,与其结盟;再向西逐步经略,最后把整个西域纳入汉帝国的势力范围——从而斩断匈奴右臂,令其永远无法再染指西域。

之所以选择乌孙作为突破口,其因有三:

一、乌孙位于今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扼东西陆路之要冲,是汉帝国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

二、乌孙在西域诸国中势力最为强大。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其国人口“六十三万”,军队“十八万八千八百人”,而其他西域小国如姑墨、龟兹、焉耆等,人口均未超过十万,兵力往往只有数千到数万。所以,若能与乌孙建立同盟关系,对这

些西域小国会有巨大的示范效应。

三、乌孙与匈奴之间有过一段复杂的历史恩怨;虽然曾经是匈奴的藩属国,但目前的关系已然疏远。汉朝可利用这一点,进一步离间二者,并通过“金钱外交”诱之以利,令乌孙彻底倒向汉帝国。

关于乌孙与匈奴的恩怨,还得从乌孙的上一代国王难兜靡说起。

当年,乌孙只是匈奴西边的一个小国,在祁连山和敦煌之间游牧。匈奴见其弱小,便出兵将其攻灭,并杀了难兜靡。乌孙残部被迫依附匈奴。据《史记》记载,当时,难兜靡之子猎骄靡尚在襁褓,被遗落在荒草中——然后就发生了非常神奇的一幕,只见一头母狼竟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婴儿,乌鸦也衔着肉停留在他身旁。

匈奴的老上单于听说后,认为这孩子有神灵庇佑,便收养了他。猎骄靡长大后,为匈奴领兵征战,屡建战功。老上单于自认为对他有养育之恩,有把握控制他,便把其父留下的余部交给了猎骄靡,命他回到乌孙故地,为匈奴镇守西域。

然而此举无异于放虎归山。猎骄靡率众回到西域后,不断攻伐周边小国,势力逐渐壮大,手下的控弦之士达到数万人。不久,老上单于病死,猎骄靡趁势脱离了匈奴,率部迁徙至伊犁河流域,并成功复国,从此不再向匈奴纳贡称臣。

新继位的匈奴军臣单于大怒,便出兵攻打乌孙,却未能取胜

。军臣单于不由想起猎骄靡小时候的那个传说,觉得他的确有神灵庇佑,便放弃了武力征服的企图,但仍将乌孙视为自己的藩属国。

基于上述历史背景,张骞向武帝刘彻提出了结盟乌孙的具体方略。他说:“如今匈奴刚被我军重创,而浑邪王当初的领地(河西走廊)荒无人烟。乌孙贪恋我大汉的金帛,可给予厚赠,收揽其心;同时让他们迁居浑邪王故地,与我大汉结盟,成为兄弟之邦。他们势必听从。如此便可斩断匈奴之右臂,进而令大夏等西域诸国,都成为我大汉的藩属。”

武帝刘彻深以为然,遂任命张骞为中郎将,带领使团第二次出使西域。

这是一支庞大的使团,成员共计三百人,每人配有两匹马,使团共携带了价值数千万的黄金、钱币、绸缎等,以及数万头牛羊。武帝刘彻还为张骞配备了多名持节副使,以便在合适情况下同时出使其他国家。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踏上了前往西域的漫漫长路。

此次出使,沿途的山川草木、沙漠戈壁一如其旧,却已经没有了匈奴人的围追堵截,大汉使团可以一路畅行无阻。当年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还只是一个二十多岁、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而这一次,他已近知天命之年,岁月悄然染白了他的双鬓。可为大汉帝国开疆拓土的使命感,却依旧充盈在他的心中,从未被时光磨灭

数月后,张骞率领的大汉使团顺利抵达了乌孙国。

然而,他们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热情友好的接待。国王猎骄靡虽然接见了张骞,但态度冷淡,礼节方面也多有缺失。张骞并未气馁,仍旧按原计划向猎骄靡表明了来意。

他说:“乌孙若能东迁,回到故国旧地,汉朝必会将公主许配给国王殿下。如此,两国结为兄弟之邦,共同对抗匈奴,则匈奴必然败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