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功过汉武帝百度 > 从盐铁专营到算缗告缗(第1页)

从盐铁专营到算缗告缗(第1页)

从“盐铁专营”到“算缗告缗”

通过货币改革,汉帝国的财政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不过,几乎每天都在大手笔花钱的武帝刘彻,还是感觉钱不够花。

钱永远是不够花的,下自普通老百姓,上至富有四海的皇帝,其实都一样。

那么,对政府而言,除了货币改革、“量化宽松”,还有什么开辟财源的办法呢?

当然有,那就是对某些暴利行业实施国家垄断,由政府进行专营专卖。

在古代,最暴利的行业无非两个,就是上文提到的冶铁和制盐,历史上统称为“盐铁”。古代是农耕社会,这两者都是民生之必需,属于社会的支柱性产业,利润极其丰厚,朝廷理所当然会盯上它们。

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著名财政专家桑弘羊为代表的一批理财高手,在历史舞台上登场亮相了。

桑弘羊,出身于洛阳的富商家庭,打小就精于心算,拥有很强的商业天赋,从少年时代便介入了家族的经营活动和理财事务,因而名闻洛阳。景帝末年,年仅十三岁的桑弘羊被征召入朝,担任侍中。

古人的早慧有时候真的让人惊讶。我们的十三岁,刚刚小学毕业,才上初一,可人家桑弘羊的十三岁,已经担任高级领导干部了。

因为跟武帝刘彻年龄相仿,所以入宫之后的桑弘羊相当于是跟武帝一起成长的,自然形成了亲密的君臣关系。如今武帝要广

辟财源,身为理财高手的桑弘羊理所当然成了最得力的助手。《史记·平准书》便称他“以计算用事”。

桑弘羊参与“计算”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盐铁专营”。

当时,参与制定这项财政政策的还有两位高手,一个叫东郭咸阳,从政之前就是齐国的大盐商;另一个叫孔仅,是南阳的大冶铁商。二人的身家都在黄金千斤以上。武帝刘彻任命二人为大农丞,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专门负责“盐铁专营”;而内朝官桑弘羊则作为朝廷经济政策的总顾问,相当于首席经济学家,同二人一起主导这项政策的制定与推行。

盐铁专营,其实并非武帝君臣的发明。早在西周时期,便有不少诸侯国将盐铁经营收归国有,不过并未作为根本性的经济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将这一做法制度化并取得巨大成效的,是春秋时期的齐相管仲。

一般而言,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只有赋税。正是通过管仲的改革,由政府对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进行管控,并以垄断专卖的方式经营,才使得古代中国的政府收入在赋税收入的基础上又多了一项专营收入。

武帝刘彻和桑弘羊等人的经济思想,完全继承自管仲:通过国家对支柱性产业的垄断,获得专营收入,从而为中央集权制度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

桑弘羊、孔仅等人提出的“盐铁

专营”的具体办法,在盐业方面,与当年的管仲相同,即招募民众进行生产,注册成为盐户;主要生产成本由盐户承担,官府只负责提供“牢盆”(煮盐器具);然后由政府统一收购并实行专卖。

而在铁业方面,他们则在管仲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加大了国家垄断力度,从原材料生产到成品制作再到商品销售,完全由政府一把抓。在中国历史上,由政府直接介入生产制造环节并纯粹以营利为目的的,这应该算是第一次。

虽然早在殷周时期,便有国营的青铜和铁器作坊,但只局限于为贵族服务;另外,秦国的商鞅也曾建立国营兵工厂,但也是单纯为国防服务。像汉武帝这样,国家在根本性的民生领域通过全方位垄断进行牟利的做法,当属首创。所以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国营企业”,正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

当时的朝廷规定,凡是出产铁矿的郡,均设置铁官,负责铁矿冶炼、铁器制作及市场销售;即使不产铁的郡,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专门负责销售,从而建立起全国性的铁器专卖网点。

政策制定后,法令便严禁民间私自煮盐、冶铁及从事相关贩卖活动,违者“釱左趾”——在左脚戴上铁锁,并没收所有生产、销售器具。

在孔仅和东郭咸阳的主持下,“盐铁专营”一经实施便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极大缓解了汉帝国的财政危机,也为武帝刘彻的开疆拓土、连年用兵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经费。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就称:“费皆仰大农。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澹之。”

短短三年后,孔仅便因功擢升大农令,一跃成为汉帝国的“财政部长”;桑弘羊则正式出任大农丞,即副部长。

然而,世间万事都是利弊相生的,孔仅和东郭咸阳毕竟是商人出身,而商人都有逐利的本性。他们在为国库攫取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利用职务之便搞了不少权力寻租的勾当。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在财政系统中大量任用和安插盐铁商人。可想而知,这些集资本和权力于一身的“红顶商人”,必然会在职权范围内大肆牟利,从事权钱交易等各种腐败活动。武帝一朝的吏治局面,由此渐趋混乱和败坏。

“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史记·平准书》)

政府官员的出身越发驳杂,大多不是通过选拔任用,而都由商人充任。

与此同时,“国营企业”固有的种种弊端也逐步暴露了出来。据西汉桓宽的《盐铁论》记载,以铁器的生产销售为例,其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官营企业生产的铁器,多是笨重不实用的大件产品,主要是为了赶工、凑数量、应

付上头,不考虑市场需求、不适合百姓使用。

其次,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劣。“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由于管理不善,缺乏监督,工匠都没什么责任心,不肯尽力。所以,虽然投入的成本不低,但生产出来的铁器大多质量很差,以致“民用钝弊,割草不痛”——镰刀的刀口都是钝的,割草都割不动。

再次,“国营商店”服务质量差。“器多坚,善恶无所择,吏数不在,器难得。”铁器商品质量普遍不好,而且还不让人挑选,甚至店员经常溜号、柜台上没人,想买都买不成。“弃膏腴之日,远市田器,则后良时。”有些百姓因为急用,只好浪费大把时间,跑远路去异地买,结果就是耽误了农时。

最后,商品价格昂贵,且利用行政权力强买强卖。“盐、铁贾贵,百姓不便。”食盐和铁器都由政府统一定价,因缺乏竞争,所以价格都定得很贵,老百姓买不起。“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淡食”,那些家境贫困的百姓,买不起官营铁器,只好退化到用木头农具和手去耕作的地步;同时盐也吃不起了,只能吃淡食。“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因价格昂贵,销售不畅,铁官完不成任务,就会进行摊派,强迫民众购买。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对上述现象也有记载:“郡国多不便县官作

盐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买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