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功过汉武帝百度 > 亲政初体验 当皇帝那些事儿(第1页)

亲政初体验 当皇帝那些事儿(第1页)

第三章

刘彻亲政

亲政初体验:当皇帝那些事儿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五月,即刘彻登基的第六个年头,在帝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将近半个世纪并长期干预朝政的窦太后,终于放下把持多年的权柄,驾鹤西去了。

这一年,刘彻二十二岁。

风华正茂的年轻天子,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打理这天下了。

刘彻收回天子大权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办丧不力”为由,罢黜了窦太后任用的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旋即命武安侯田蚡继任丞相,稍后又命大农令韩安国继任御史大夫。

这一次,魏其侯窦婴没被复用。虽然他也崇奉儒学,但毕竟是窦氏外戚;随着窦太后的去世,他自然就被边缘化了。现在,刘彻更信任的,肯定是自己的母舅田蚡。

随着刘彻的亲政,朝廷在田蚡的主导下,重新展开了一度受挫的尊儒改革运动。《汉书·儒林传》称:“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尽管后世惯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描述和定义汉武帝的这场意识形态变革,但纵观武帝一朝的实际情况,这八个字并不十分准确——或者说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像后人理解、想象的那样。

首先,儒学取代了黄老之学,成为唯一的官方意识形态,以黄老、法家为首的其他学派也丧失了与儒家竞争“官学”地位的资格

,但这并不等于诸子百家从此就完全被汉武帝摒弃了。

实际上,在儒学被汉武帝定于一尊的同时,诸子百家并未销声匿迹,而是依旧活跃在当时的朝廷和民间;且研习诸子百家之学的一些代表人物,也依旧得到了武帝的重用。

对此,跟武帝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司马迁,也许是最有发言权的。他说:“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史记·龟策列传》)

刘彻即位后,为才学、艺能之士广开门路,尽力延揽诸子百家之学,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都能为朝廷效力;而能力超群者更能得到重用,没有任何偏袒。

诚如司马迁所言,武帝一朝得其重用的许多大臣,都不是儒家学者,如韩安国、张汤、杜周等人,皆法家信徒;主父偃、严安、徐乐等人,学的是纵横之术;汲黯、郑当时等人,是黄老的代表人物;还有武帝近臣东方朔,则属于杂家。

由此可见,从严格意义上讲,与其说汉武帝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如说他是在“尊奉儒术”的同时“悉延百家”——一方面把儒学尊为国家的意识形态,一方面却又给诸子百家留下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如此既有了统一的治国思想,同时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让一切思想学说皆能为其所用。

说白了,政治都是实用主义的

。只要能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只要有助于解决国家、社会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武帝刘彻又何必让自己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在历史上,真正禁绝百家而一条道走到黑的人,其实是秦始皇。秦国利用法家的严刑峻法和军国主义政策强势崛起,统一了天下;而后始皇嬴政又把法家的统治思想推向极致,以“焚书坑儒”的方式强力实行愚民政策与思想专制。然而最终,也恰恰是法家的苛政和暴虐统治,导致了秦朝的二世而亡。

鉴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武帝刘彻又怎么可能只用一种思想学说来束缚自己,继而重蹈秦朝的覆辙呢?

关于这一点,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有一段记载,就很能说明问题,也足以跟司马迁的上述说法相互印证:

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秦朝为了统一思想,一举终结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企图通过焚毁百家经典、不让百姓读书的专制手段来实行愚民统治,结果失败了。所以汉朝才会反其道而行之,广泛收集民间藏书,重新接续先秦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的传统。到了汉武帝

一朝,更是建立了“国家图书馆”和“古籍研究院”,专门命人对那些“书缺简脱”的百家典籍进行搜集、整理、校对、研究,最后由国家统一收藏。

当然,说汉武帝“悉延百家之学”,并不意味着诸子百家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最被他看重的,当然还是儒、法二家。因为在当时,这两者最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最有利于统一人心,从而最符合汉武帝的统治利益。在此,儒家提供了汉武帝所需的思想资源、道义资源和理论框架,法家则是作为实际政治操作中的秘籍和利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正是基于这样的实用主义态度,大汉帝国从汉武帝时代开始,逐渐形成了所谓“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儒家的“德治仁政”与法家的“严刑峻法”杂糅互补。

这样一种颇具创造性的治国之道,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从此不仅被后来的汉家天子,也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继承,最终成了古代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政治传统。

尽管日后的汉武帝以雄才大略、乾纲独断著称,但在亲政之初,由于经验的缺乏,他却一度遭遇了皇权被架空的危机。

问题就出在他的母舅田蚡身上。

一开始,刘彻对田蚡非

常信任,把帝国的日常政务全都交给他打理。田蚡每次入宫奏事,刘彻都会花很长时间听取他的报告,并跟他一起讨论。而他的所有建言献策,基本上都会得到刘彻的采纳;他推荐的官员,也都会得到提拔任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