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功过汉武帝百度 > 太子登基 刘彻开启帝王生涯(第1页)

太子登基 刘彻开启帝王生涯(第1页)

太子登基:刘彻开启帝王生涯

周亚夫被逼自杀的这一年,刘彻十四岁,已经在太子的位子上坐了七年。

七年来,景帝给他提供了最好的宫廷教育。他为刘彻选定的第一任太傅,名叫卫绾。卫绾是当时朝野知名的忠厚长者。早在文帝时期,时任中郎将的卫绾便因敦厚质朴而颇受文帝赏识,所以文帝临终前,特意叮嘱景帝:“绾长者,善遇之。”(《汉书·卫绾传》)

然而,景帝登基后,好像忘了文帝的嘱咐,很长一段时间都把卫绾晾在一边。

其实,景帝并不健忘。他之所以这么做,其因有三。

首先,早在景帝还是太子时,卫绾就曾在无意中得罪过他。这个心结,景帝始终没有解开。事情缘于一次宴会。当时,景帝为了跟文帝左右的大臣增进感情,时常邀请他们到东宫赴宴。有一次,卫绾也在受邀之列。可就是那一次,其他客人都到了,唯独卫绾以生病为由,婉拒了景帝的邀请。对此,景帝极为不悦。当然,景帝也知道,卫绾不来,是因为避免“私交太子”之嫌——而这一点,恰恰也是他生性忠谨的表现。可即便了解卫绾的苦衷,景帝心里还是生出了芥蒂。

其次,景帝之所以迟迟不重用卫绾,是有意通过一段时间的“冷藏”,来进一步考验卫绾的品质。卫绾在当时虽以纯朴、忠厚著称,但很难说,这不是他为了沽名钓誉而刻

意进行的道德伪装。在历史上,为博取清誉而上演道德秀的人并不少见。所以,要了解卫绾是否真的配得上他享有的名誉,就有必要让他坐坐冷板凳,看看他的表现。

于是,景帝登基后,对文帝一朝的大臣几乎都有重用,唯独对卫绾不闻不问。可是,卫绾却毫无怨言,仍旧在本职岗位上表现得兢兢业业。身为朝中资格最老的中郎将,卫绾非但没有倚老卖老,反而比一些后进更为谦逊。凡是和同僚一起做事,出了错就揽在自己身上,有了功劳则全部让给别人,其敦厚、恭谨之状一如既往。

景帝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终于有一天,他到上林苑狩猎,特意召卫绾前来“参乘”。所谓参乘,就是随驾同行的意思,这可是天子近臣才有的荣宠。

“你知道,朕为何召你参乘吗?”景帝问。

“臣不知。”卫绾答。

“当初,朕在东宫,请你赴宴,你为何不来?”景帝旧事重提,不仅是想解开当初的心结,也是想试探一下卫绾,看他时至今日,会不会有什么新的说辞替自己辩解。

“臣当时抱病在身,不便赴宴,请陛下治臣不敬之罪。”

卫绾仍旧坚持当时的说法,既无辩白之意,更无阿谀之容。

景帝一听,表面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已经对卫绾平添了几分敬重和信任。因为,既然卫绾明知景帝对他一直心存芥蒂,却仍旧不改当年说辞,那就足

以说明,他并不认为自己当初那么做是错的——而且足以见出,他并不是一个见机行事、没有原则的人。进而言之,既然当初卫绾能够绝对忠于文帝、不与太子私下结交,那么现在,以他那始终如一、其介如石的品格与操守,无疑也会把同样的忠诚毫无保留地献给景帝。

这样的人,当然是值得信赖的。

不过,尽管景帝已经在心里原谅了卫绾,但还是没有立即委以重任,而是给了他一个河间王太傅的职位。从官阶上说,这是升迁;可要论实权,一个藩王太傅显然不如一个京官。所以,这样的安排对卫绾而言,无异于明升暗降。

这又是为何呢?既然景帝已经认可了卫绾,为什么还不重用他?

这就要谈到第三点——帝王的用人之术。

自古以来,帝王的用人之术,皆脱不开“恩、威、刑、赏”四个字。就是说,要获得臣子的忠诚和拥戴,就得“恩、威、刑、赏皆自天子出”。卫绾虽为忠良,但毕竟是前朝旧臣,其功名、富贵皆文帝所赐,并非来自景帝。因此,景帝在重用卫绾之前,必然要先挥舞一下恩威的大棒,才能真正收服其心。换言之,不论一个皇帝从前任那里继承了多少人才资源,都必须花心思进行收揽人心的工作,否则,权力的基础终究是不稳固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皇帝并不像世人想象的那么好当——你固然可以从

上一任天子那里继承权力和人才资源,但要如何使用权力、如何驾驭人才,就只能看你自己的本事了。自古以来,很多帝王守不住祖宗的江山,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恐怕就是缺乏帝王之术和驭人之才了。

因此,景帝故意把卫绾外放为藩王太傅,就是想树立恩威。他这么做,等于在告诉卫绾:不论你在前朝有过怎样的资历和贡献,从此一切归零;往后,如果你干得好,朕可以给你更大的权力(恩),要是干得不好,朕也可以随时让你回家抱孩子(威)。

还好,卫绾最终还是没有回家抱孩子。因为他的运气不错,刚刚调任河间,大显身手的机会便不期而至——七国之乱爆发了。于是,卫绾临危受命,被景帝封为将军,组织河间军队抗击叛军,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平定叛乱后,卫绾终于迎来仕途辉煌,被景帝擢升为中尉(首都卫戍司令),不久又封为建陵侯。

刘彻当上太子后,卫绾旋即被景帝选定为太子太傅。在卫绾的言传身教之下,刘彻的学业和品行都得到了很好的教导和熏陶,逐渐成长为景帝心目中合格的储君。与此同时,卫绾也得到了景帝极大的宠信。“天子以为(卫绾)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汉书·卫绾传》)

卫绾在东宫教了刘彻三年,随后升任御史大夫;几年后终于位极人臣,

官拜丞相。从卫绾手中接过东宫教鞭的人,是刘彻的第二任老师、太子少傅王臧。

跟卫绾比起来,王臧任职东宫的时间要短得多;可他所传授的某些东西,却对刘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此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决定性影响。

王臧所传授的,正是儒学。

众所周知,大汉自开国以来,一直以黄老之学为最高的统治思想。所谓黄老之学,就是奉黄帝、老子为鼻祖,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结合法家、阴阳家、墨家等诸家学说而成的一种哲学思想。

秦亡汉兴之际,天下凋敝,财竭民穷,亟须恢复并发展社会经济,而黄老思想所倡导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正好顺应了当时的形势,因而被汉家君臣奉为圭臬。到了景帝一朝,黄老思想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尤其是窦太后,更是将其视为治国安民的无上法宝,要求皇族成员和窦氏族人都要读其书、尊其术。

可是,就在这样一个唯黄老思想独尊的环境之下,儒者王臧居然阴差阳错地成了刘彻的第二任老师。

当然,王臧给刘彻开的课,表面上还是以黄老之学为主;但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还是有意无意地在刘彻的精神土壤中植入了一些儒家思想的种子。后来,当窦太后和景帝蓦然发现这个错误,想赶紧撤掉王臧的时候,儒学的种子早已在刘彻心中悄然发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