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相宝2秘物 第1141章 > 第154章 最后一幅(第1页)

第154章 最后一幅(第1页)

有关近现代中国文物市场欢迎度和价值变化,虎园博物馆做过相关分析。

第一次波峰,出现在1860年至1865年,起因是两次鸦片战争。这两场战争,胜利的英法士兵带着无数抢来的中国工艺品、文物、古董回到欧洲之后,其巧夺天工的工艺,精美而神秘的造型,立即在欧洲掀起一阵狂热的“中国艺术品”收藏热潮。

这一时期的中国文物代表,是艺术品,譬如精美的金银器、瓷器、青铜器等等。

第二次波峰,出现在1900—1915年。

因为第一次中国艺术品收藏热,在经过沉淀之后,很快演变成“汉学热”,对东方文明和东方文化的研究,在这一时期,达到一个高峰。伴随而来的,就是很多探险家以及汉学家来东方,亲手盗掘他们所感兴趣的物品。也是这一时期,中国的各种“文化属性”的文物,遭到空前劫难。

虽然在历史记载中,提到十九世纪下半叶欧美在中国疯狂盗掘文物,一律称之为“窃贼”,可无法否认的是,这帮窃贼中,确实有不少大学问家,他们对汉学在西方的推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一时期的中国文物代表,是经卷、佛像、雕像、书籍、字画等偏文学性的物品。

第三次波峰,出现在1935—1945年。

这一时期的原因很简单,东洋抢劫了无数中国文物,然后透过各种渠道流向欧美市场。

特点是全品类。

第四次波峰,出现在1950年至1960年。

出现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内战爆发,无数华人迁居港台、欧美地区,他们携带走大量中华文物、古董艺术品,造就这一时期欧美市场中国艺术品的繁盛。

必须说明一点,所有波峰的出现,都少不了灰色渠道的文物出境。

等进入五六七年代,国内灰色文物古董外流现象几乎杜绝,而迁居港台欧美地区等因素而导致的市场波动也逐渐平息。

没有活水的市场,很快开始走下坡路。

等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热衷于研究、收藏东方艺术品的老一代藏家、学者逐渐老去,新一代藏家又因为对东方了解不多,自然的,对东方藏品没什么兴趣。

于是,欧洲的东方艺术品市场最为严峻的波谷,出现!

注意,这里说的是欧洲,不包括美国!美国这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恰恰趁着这一时期,收购了大量来自东方的文物、古董,来填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做门面!

也因此,汉学研究中心,也从欧洲往美国转移。

这一点,从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招不满学员,就可以略窥一二。

东方文物在欧洲市场上不受欢迎,自然也会影响到欧洲各家博物馆对待中国文物的态度,这就是大英博物馆愿意拿出如此厚厚一本资料册,让卢灿选择的原因之一。

果然,杜希德接下来的一句话,证明卢灿的猜测——“维文,你如果愿意将你家博物馆所珍藏的梵高素描、霍贝玛的《秋日大道》、提香大师的《田野合奏》等名画拿出来交换的话,你可以在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任意挑选等值的展品,而不仅仅限于这本册页中。怎么样?”

卢灿翻了翻白眼,疯子才干这种事!

对于立志想要办一家全球性综合博物馆的他来说,虎博欠缺最严重的就是珍品级欧美藏品,刚才杜希德提到的几件,无一不是欧美馆的镇馆之宝。

他接过温碧璃准备好的铅笔,在资料册上勾画起来。

不一会,他挑出刚才已经瞄上的十多件物品。

他的行为,引来杜希德的诧异,“嗨,维文,这些文物虽然有些破损,可它们是有价值的,你是不是……挑选太多了?”

卢灿冲着他挑挑眉,“放心,我会拿出让他们心动的藏品!”

杜希德耸耸肩,他只是负责做双方的掮客,至于怎么交换,怎么估值,他概不负责。

单靠几件汉普顿宫的遗失物品,当然不够,不过,卢灿手中有“存货”!

没错,卢灿手中还真有一批对大英博物馆很有吸引力的物品,那就是早几年卢灿从霍克森村,以及克鲁索岛挖出来的各种金币。

当年,阿尔达汗在黑市上售卖的,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堆积在虎博的大仓库中。这些金币中,有太多太多的重复品,他只要挑出一小部分,就可以和大英博物馆交换相当多的残损中国文物。

明天中午,文哲生、费仲联以及王季迁王老等人,就会带一小部分金币抵达伦敦……

大英博物馆,会有兴趣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